第八章 审美教育 美学 教学课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八章 审美教育 美学 教学课件

第八章 审美教育 一、中国早期审美教育思想 (一)古代 1.追求以人为中心,美善结合的审美境界。 《淮南子》中写道:“白玉不琢,美珠不文,质有余也。”这句话包含中国古代一个重要审美观念,即朴为至美。推崇天然质朴之美, 表现在对人的美的审视上,便是重视人的内在素质的美。 先秦孔子的“里仁为美”,孟子的“充实之谓美”,荀子的“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这都是强调美和善的联系。 孔子把规范社会政治制度及伦理观念的礼与使人亲和的乐相提并论,提出:“克己复礼”与“仁者爱人” 。即作为个体要克制自己,自觉服从社会政治制度和伦理道德规范;人和人之间要亲和,而“乐”就是“和”的媒介。孔子将两者同置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前列,可见他十分看重审美教育在完善人格、治理国家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孔子的“发乎情,止乎礼”、“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主张实际上是要求人们以感性服从于理性来求得内心的“中和”,以个性消融于道德之中来换取心灵的和谐,而美育是实现这种人格模式的必要手段。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写道:“圣人感人心而天厂和平。感人心者,莫先平情,莫始乎言,莫切平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也就是说诗歌是通过以情感人来达到教育的作用。 王阳明谈到审美教育的具体实施时说,“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凡此皆所以顺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位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深刻揭示了美育“诱”、“讽”而“顺其志意”的特殊教育方式,指出了美育通过感情宣泄,“调理其性情”,潜移默化地塑造受教育者和谐心灵的特殊功能。 第二节 审美教育的性质、特征及功能 一、美育的内涵 美育,又可以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 (一)从具体过程来看,美育是一种以情动人的美的教育。它利用审美形象的情感力量去感染个体以达到教育目的。 (二)从实施效用看,美育是一种作用于知情意的能力教育。美育对人的塑造不仅作用于情感,而且导致知情意等能力的全面提高,它同时辩证地融汇了认识、意志和情感三方面。以美启真,以美入善,以美化情。 (三)从美育的育人目的来看,它包含一种对人的全面塑造。通过对人类符号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审美的方式达成人的自我完善。 综上所述,美育是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等各种符号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其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美育的特征 (一)美育的趣味性。 是指美育的实施手段是以美的形象吸引人,其过程不是严肃的而是伴随个人趣味的激发和满足。与德育和智育要求严肃和庄重不同,美育总是要以活的形象令人感觉生动、活泼、有趣,在生动有趣的形象体验中达到陶冶和教育人的目的。 (二)美育的感染性。 是指美育不是以理服人而是以情感人。真正的德育并不是空洞枯燥的说教,而是建立在一定情感基础上。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美育过程是人的各种心理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而其中情感是起核心作用的动力因素。在艺术活动中,情感的作用更是巨大。美育的实现依靠的就是人与活的形象之间的情感交往。把认识和道德等理性因素融入审美情感之中,以潜移默化而不是说教或讲解的方式自然而又强烈地冲击读者的情感,发挥美育的功能。 (三)美育的多样性 是指从运作方式来看,美育在时空上灵活自由,在个体针对性上显现差异的特性。美育是在个人爱好兴越的形式中,在娱乐中接受教育潜移默化、熏染刺提。 美育较少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灵活地进行。美育随着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而表现多样风貌。每个人的审美感受在共同性、相似性的基础上表现出个体差异。 以上三个方面的特征,共同形成了美育作为一种教育方法的独特形态。 * * 第一节 历史上审美教育理论 2.重视艺术在陶冶性情上的作用。 中国古代,诗教、乐教等审美教育一直被当作修身养性、完善道德的手段。 孔子对艺术的审美教育的功能作了这样全面的解释“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其中的“兴”就是感发人的志意,陶冶人的感情。 孔子还讲“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 认为人的修养,要从学诗激发情志,靠学礼立身养性,通过学乐铸就完美人格。 孔子的理想人格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从外形到精神都要完美,而要实现这一人格就要诗教、乐教、礼教并举,审美教育与其他教育结合。 (二)近代 1.梁启超——把情感教育放在第一位首次提出“趣味教育”的概念。“趣味”在西方指人的鉴赏力,梁启超的“趣味教育”实际上指审美教育。他进一步指出“趣味教育”是情感教育,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qiwqpu5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