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与屈原的文化人格.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离骚》与屈原的文化人格   [摘要]《离骚》所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体现了作者的无穷人格魅力。作为具有积极进取精神的知识分子,屈原要求有所作为;但是,处于宗法等级制下的屈原又不得不依附国君,他与国君――其实是宗法等级制――之间的矛盾冲突,是屈原内心痛苦的根源。这反映了屈原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政治家在那个时代的两难处境,这种两难处境其实是封建宗法体系下知识分子文化人格悲剧二重性的体现。   [关键词]《离骚》;屈原;文化人格;悲剧二重性      《离骚》不仅以其卓绝的艺术成就给人以美的享受,更在于它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所体现的作者的无穷人格魅力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可以说他的人即是诗,他的诗亦如其人”,而屈原的人格追求模式亦是普遍存在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身上文化人格悲剧二重性的表现。   《离骚》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人格峻洁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是屈原强烈的个体人格独立意识的体现。   决定人格的主要因素是个人的思想修养水平,即“德”的水平。屈原十分重视“德”。他以历史事实的正反对比证明了一条真理:“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说明屈原把“德”提到安邦治国的高度。对屈原自己来说,世族之神是“高阳”,自己又是上天降生的,又生于寅年、寅月、寅日,这一切都是上天造成的屈原的“内美”。在如此美好的内在禀赋的基础上,屈原重视“德”的修养,他孜孜以求,“又重之以修能”。“修能”即“修态”,指与“内美”相对的人的后天的道德品质、才学上的修养。他制芰荷为衣,佩陆离等香草为饰,以琼枝为羞、琼糜为?,用茹蕙掩泪,把琼枝赠人,“始之事君以修能;其遇谗以修??;其见废而誓死,则法前修;即欲退以相君,亦修初服:故始终一好修也。”这始终如一的“好修”使他明知自己将会遭到与“??直以亡身”的鲧一样的悲惨下场,依然“芳菲菲而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沫”,保持着“独立不迁”的人格,正是其个体人格独立意识的体现。   在主体意识的支配下,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具有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的强烈愿望。   他有明确的政治理想,即所谓“美政”理想:辅助楚王进行政治改革,使国家富强起来。他有实现“美政”的手段、方式:一是引导楚君,取得其支持,实行由上而下的变革;二是靠志同道合者的齐心协力、相互团结、相互支持。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屈原不计较自身的利害得失,在“路幽昧以险隘”的险恶政治形式下,一心“恐皇舆之败绩”,奔走先后,期望怀王能“抚壮弃秽”、“及前王之踵武”、“修明法度”、“举贤授能”、“遵导而得路”,从而导引楚君入于治国正途。   同时屈原也清醒的认识到,在“群臣相妒以功,谄谀用事,良臣斥疏,百姓心离,城池不修”的怀王时代,单凭他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推行改革使楚国强盛起来并改变“竞进以贪婪”、“竞周容以为度”的污浊世风的。需要广结同志,集合众多的有识之士、有德之才共赴其成,才能改变现状,使楚国强大。他效法先王对待人才的态度,不拘一格培养贤才。希望他所培植的人才在条件成熟以后,能够团结在他的周围,为国效劳,发挥作用。   由于屈原改革内政的措施触犯了楚国旧贵族的利益,他遭到了这伙丑恶势力的联合围攻、无情摧残。在他们无所不用其极的进谗下,楚王不能体察屈原的忠诚,立场动摇,改变了对屈原的信任态度,听信谗言疏远了他,使他的理想再也无法实现。这股恶势力步步紧逼、压迫直至彻底的毁灭了他,甚至他亲手培植的人才亦在这股强大的压力下随俗变节,“众芳污秽”,不但不能和屈原一同努力国事,相反却误国误民成为屈原的政敌。   当然,与其人格独立相联系,屈原决不轻易认输、绝不轻言失败。他“就重华而陈词”,以丰富的史实说明只有“义”和“善”,“举贤授能”、“循绳墨”才能使国祚昌盛。他坚信自己所坚持的,是关系到楚国国运兴衰的圣人“中正”之道,在此信念的支持下,他开始了“上下求索”的漫长历程。可是,上叩帝阍,即徒延伫;降低起点到昆仑山寻求理想的美女,却“哀高丘之无女”;求之下女,不是性情乖离,“保厥美以骄傲”,难以迁就,就是没有良媒难以致意。屈原的“求索”,不管是求与己合志的贤人还是求贤君,都没有找到自己理想的人物。接二连三失败的打击,使他的求索彻底失败。执著的求索,只是徒增无尽的忧愁而已。于是诗人禁不住感叹:“闺中既已邃远兮,哲王又不悟。”   “哲王”指楚怀王。“哲王不悟”,是屈原上下求索失败的最根本原因。也就是说,屈原理想能否实现取决于怀王对他的态度。   当楚王对他信任有加,任命其为“左徒”时,屈原“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内则改革内政,外则订立齐楚联盟,并且促成了由怀王任纵长的六国联合攻秦的军事行动,显示了屈原卓越的政治外交才能。可是一旦楚王“后悔遁而有他”,不再信任支持屈原,使本来尚可与“偷乐”的“党人”进行斗争的屈原立时陷入不利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