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苏轼小品文的风格精选
浅谈苏轼小品文的风格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小品文大师。他的小品文题材广阔,几乎无所不及。但他似乎认为这些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正经文章,无甚重要,故随写随丢,无意留给后人。正因为如此,他这些东西也就非常随便、自然,有感即发,有话便讲,言之有物,无所讳忌。而读者却能通过他这些无意所为之文触摸到他最敏感的内心,最微妙的感情和转眼即逝的思想火花。因之,深受后人喜爱。明代袁宏道就说过:? 东坡之可爱者,多其小文小说。使尽去之,而独存其高文大册,岂复有东坡哉!(《苏长公合集·引》)这是很有见地的。苏轼的小品文具有许多文豪所不及的丰富感、变化感、幽默感。本文试从立意、谋篇、行文三个方面对苏轼小品文进行一些探索。??? 物皆著我之色彩是苏轼的小品文最显著的特征。这主要来源于作者对现实美的独特的感受和认识,我们知道,苏轼所处的时代正是北宋政治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时代,每次政治漩涡都把他播了进去,遭贬沉浮不定,多所烦恼。乌台诗案身系囹圄,几乎断送头皮。而暮岁远谪海外,更一度绝了生还之望。仕途的坎坷、艰辛,加之他性情梗直、豪放,难于在宦海波涛中驰骋才智,一腔激情,惟有诉诸笔墨。故其文章,不少是内心感受经外界事物的触发。在小品文方面,其立意之要,更表现为善于捕捉各种能够打动自己心灵契机,而转眼即逝的审美对象来展示自己的审美观。??? 请看《与贾耘老》(之一):??? 久放江湖,不见伟人。昨在金山,滕元发以扁舟破巨??? 浪来相见,出船巍然,使人神耸。好个没兴底张镐相公,见??? 时且为致意。别后酒狂,甚长进也。老杜云:? 张公一生江??? 海客,身长九尺须眉苍,谓张镐也。萧嵩荐之云:? 用之则为帝王师,不用则穷谷一病叟耳!全文立意在用之则为帝王师,不用财穷谷一病叟耳一句。然意之所起,却是因滕元发以扁舟破巨浪来褶见,予出船那一瞬间的巍然之态在作者心灵深处产生了神耸的强烈感受。作者为什么能在一惊之中立刻兴致勃勃地联想到张镐相公、老杜诗云、萧嵩之荐?难道只为烘托滕元发的伟人气度?很显然,只有当审美对象滕元发的气质,体现了与作者的审美理,想契合的巍然特征时,才能为之神耸。而苏轼瞬间所见滕元发的巍然之态,则正是他进可以为帝王师,退可以自我排遣的人生观的体现。所以,在这封致友人的短笺里,作者真正要表现的,是他恒而不变的积极入世的思想,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又如? 《书墨》:??? 余蓄墨数百挺,暇日辄出品试之,终无黑者,其间不过??? 一二可人意。以此知世间佳物,自是难得。茶欲其白,墨欲??? 其黑;方求黑时嫌漆白,方求白时嫌雪黑--自是人不会事也。这是苏轼晚年贬官海南岛时的作品。乍一看来,作者似乎是在闲聊墨之不可人意,然而,那一声世间佳物难得的轻叹,却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无限抑郁、深沉、谨严、持重的复杂心境里。苏轼的一生中,其根本政治主张是:力主变革,反对变法;主张渐变,反对骤变。但在当时,无论是神宗时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变法派,还是高太后临朝时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守旧派都大不以为然,他们总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不能不使苏轼感到忧虑愤懑。为了不上负明主,内愧本心,苏轼频频上章劝谏,即使四遭口语也不改其操,结果既得罪了新党,也得罪了旧党,一生遭致新旧两党的不满和夹击。对此厄运,苏轼始终不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并以达观的态度待之。在此文中,他就以一种自嘲的笔调展示了自己独立不倚的人格力量和卓然操守。请看,数百挺曾经是精挑细选而珍藏起来的良墨,辄出品试,却终无黑者,仅一二可人意,以此知世间佳物,自是难得。得出这一结论,看来并非良墨变质之故,而是他品墨的标准颇高。茶欲其自,墨欲其黑这是一般人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标准,而方求黑时嫌漆白,方求白时嫌雪黑才符合他自己的审美标准。这种追求尽善尽美,不容许有丝毫疵点的态度,在一种约定俗成的审美意识中,势必会被认为是不通世理,恃才傲众。一些侥俸求进的惴惴之士,甚至必欲去之而后快的了。所以作者自嘲,自是人不会事也。然而,文虽似自嘲,实际寓有深意。我们知道,苏轼贬官海南,已是年逾花甲的老人。身处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的困境,在精神上,生活上给他的打击够沉重了。但是当他置身于深沉的大海环抱之中,回首自己命途多舛的一生时,他却是那样地无侮和自信。是的,只有在时代风云和宦海波涛中,能始终把稳自已所选择的航向,永往直前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他崇尚这样的精神和品质,并决心在任何逆境中始终坚持高风亮节。因而全文实际上是作者对自己的过去的总结,对现在的肯定,对将来所追求的更高境界的憧憬。而末尾一句饱蘸情韵的自嘲,不仅不给人一种颓唐,绝望之感,反于幽默的语言之中,触到他那抗争、乐观的性格。如此立意,于寥寥数语中完成了一幅清晰的自画像。正是不着一字,丽尽得风流。??? 苏轼的创作个性,应该说成熟于他四十五岁贬官黄州以后。我们知道苏轼一生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