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在抗运动性疲劳中的应用.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学院 XXXX 届中药学专业 本科生 毕 业 论 文 中医药在抗运动性疲劳中的应用 论文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_ 专 业: ____________________ 班 级: 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老师: ____________________ 目 录文………………………………………………………………………3 署名………………………………………………………………………3 摘要…………………………………………………………………………………………………………………………………………3 1 运动性疲劳的慨念 (前言)…………………………………………3 2 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概况………………………………… 4 3 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研究的展望(小结)……………………… 8 4 致谢………………………………………………………………参考文献…………………………………………………………… 中医药在抗运动性疲劳中的应用 XXX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中药学专业2005级 05XXXXX) 摘要 运动性疲劳是指由于运动而引起身体功能及工作能力下降的一种现象。中医认为:运动性疲劳所表现的疲乏无力、精神不振与中医虚证类似。因此,中医在运用中药补剂预防和消除运动性疲劳方面已做过的大量工作。但是,运动性疲劳的消除不宜单纯地使用补剂,而应视应用中医理论和现代科学对运动性疲劳进行调理和治疗。近来研究发现:运动性疲劳还与肝脏等脏府的功能变化及其分泌、代谢有密切的关系,同时还与细胞凋亡密切。虽然中医药对运动疲劳的解除和延缓效果是确切而明显的,也是较为安全的,中医药抗疲劳的前途是光明的,但研究的道路和方法却是艰苦的。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只有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按照中医的辩治方法遣方用药,才能真正发挥其疗效。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的工作还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 中医 中药 抗运动性疲劳 应用 1 运动性疲劳的慨念 运动性疲劳是指由于运动而引起身体功能及工作能力暂时经过适当时间休息和调整可以恢复的生理现象?自1880年莫索(Mosso)研究疲劳开始直到1982年第五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才对疲劳的概念了统一,”[5]。 随着对运动性疲劳的深入研究,?对于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1982年爱德华兹Edwards)提出了“肌肉疲劳的突变”学说运动性疲劳是多因素的综合,疲劳一个或同时几个因素的变化相互作用把运动时细胞内能量物质的消耗、肌肉力量下降、肌肉兴奋性和活动性改变等综合起来,当这些因素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保护机体免于衰竭,以疲劳的形式表现出来在肌肉疲劳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同途径的衰减突变过程,主要包括:?单纯的能量消耗,肌肉的兴奋性并不下降,在ATP耗尽时,才引起肌肉僵直,这在运动性疲劳中不太可能发展到这个地步。?在能量和兴奋性丧失过程中,存在一个急剧下降的突变峰,兴奋性突然崩溃,并伴随力量或输出功率突然衰退。肌肉能源物质消耗,兴奋性下降,但这种变化是渐进的,并没有发生突变。?单纯的兴奋性丧失,并不包括肌肉大量能量的消耗研究发现剧烈运动后过多产生自由基,可造成肌纤维膜、内质网完整性丧失,妨碍正常的细胞代谢与机能;还造成胞浆中Ca2+的堆积,影响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耦联,使肌肉的工作能力下降;自由基能引起线粒体呼吸链产生ATP的过程受到损害,使细胞能量生成发生障碍,影响肌纤维的收缩功能;另外,还有一些重要的酶由于自由基的作用而失活,从而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也导致肌肉收缩能力下降产生疲劳。因此认为自由基与运动性疲劳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导致运动性疲劳的重要原因。运动性疲劳是一种生理现象,是运动的必然效应。但是如果不及时消除,将导致人体机能下降,过度疲劳,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劳则气耗,劳则喘息汗出,内外皆越,故气耗矣,都能充分说明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 如《杂病广要·虚劳篇》说:“劳则必其劳其精血也”, 《金贵玉函要辑文》则说“劳动不息则形虑” , 《素问·调经篇》还说“阴虚生内热”等。这些论述提示:大负荷的运动能引起机体的体力下降与脏腑功能下降,同时会伴有机体能量物质的大量消耗。中医认为:疲劳多与脏腑功能虚衰有关,尤其是脾虚、肾虚以及脾肾两虚。著名医家李东垣认为:“劳役过度,而损耗元气”,“形体劳役则脾病,脾病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脾既病,则其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也从而病焉[12、13]”。 根据“劳则虚之”,“虚则补之”的中医治疗原则,有关人员将我国传统的中医药理论和现代技术相结合,对运动性疲劳做了大量的研究,其结果是令人满意 。在1987年的全国运动生化与营养研讨会上,陈

文档评论(0)

xingyuxiaxi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