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贤果《沈尹默“笔笔中锋”说评议》精选.pdfVIP

陶贤果《沈尹默“笔笔中锋”说评议》精选.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陶贤果《沈尹默“笔笔中锋”说评议》精选

沈尹默“笔笔中锋”说评议 陶贤果 内容提要:中锋、侧锋是两种常用的笔法,但明以来,中锋笔法逐渐为部分书家偏爱,并最 终发展为包世臣、沈尹默的“笔笔中锋”说。本文对“笔笔中锋”说之得失进行了分析评述。 关键词:中锋 篆书 笔法 中锋是笔锋处于点画中央的一种运动形式。中锋作为一种用锋方式,存来已久。其理论 i 渊源可以上溯至蔡邕《九势》。《九势》曰:“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与中锋相对的是侧锋,侧锋是指笔锋偏于点画一侧的一种运笔方式。其名首见于宋桑世 昌《兰亭考》:“凡傍卷微曲蹙笔,累走而进之。直则众势失力,滞则神气怯散,夫努须侧锋 ii 顾右,潜趯轻挫其揭”。 明代之前,书家很少论及“中锋”,见于文献记载的仅姜夔《续书谱》:“晋人挑剔或带 斜拂,或横引向外。至颜、栁始正锋(中锋)为之,正锋则无飘逸之气。”由此可以窥见明 代之前,书家的中锋、侧锋观念区分意识并不强烈。直接的“中锋”之名则在明代才出现。 明代永乐年间王绂的《书画传习录·论书》“唐代诸家,字取中锋,而规矩端倪,显豁呈露”。 iii清代王澍:“世人多以捻笔端正为中锋,此栁诚悬所谓‘笔正’,非中锋也。所谓中锋者, 谓运锋在笔画之中,平侧偃仰惟意所使,及其既定也,端若引绳,如此则笔锋不倚上下,不 iv 偏左右,乃能八面出锋。” 故此,王世贞说:“正锋,偏锋之辨,古本无之,近来专欲攻祝 v 京兆,故借此为谈耳。” 明代以来,书家的“中锋”观念明显增强,丰坊《书诀》:“古人作篆、分、真、行、草 书,用笔无二没,必以正锋为主,间用侧锋取妍。分书以下,正锋居八,侧锋居二。篆则一 vi 毫不可侧也。” 清代书家在讨论“中锋”、“侧锋”时,大多数主张中锋。如笪重光认为“能 vii 运中锋,虽败笔亦圆;不会中锋,即佳颖亦劣。优劣之根,断在于此。” 汪澐则更加肯定, viii 说“作字之理,不过‘中锋’二字尽之,”“欲学书,先求笔笔中锋”。 包世臣提倡中实论、 万毫齐铺、五指齐力、笔笔中锋、笔笔回锋。至现代,沈尹默先生则进一步视“笔笔中锋” 为笔法的全部:“笔法是任何一种点画都要运用着它,即所谓“笔笔中锋”是必须共守的根 ix 本方法。” “笔笔中锋,点画自然无不圆满可观。所以历代书家的法书,结构短长疏密,笔 画肥瘦方圆,往往因人而异,而不能不相同的就是“笔笔中锋”。因此知道,“中锋”乃是书 x 法中的根本方法,必当遵守的笔法。”沈氏的“笔笔中锋”论散播甚广,在当今都还有不少 市场,影响极大。 如何看待“笔笔中锋论”,如何评价中锋笔法的价值意义,显然是书法理论研究中的一 个富有实践意义的命题。 一 “笔笔中锋”论是一种偏颇的认识,它不符合书法史的真实,无法概括书法的全部。 我们先不妨来看看遥远的三代书迹。流传至今,我们能见到的殷代手书墨迹,只有“祀” (图1)

文档评论(0)

tazhiq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