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禽兽镜图式中的熊.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汉禽兽镜图式中的熊   汉禽兽镜图中的熊以肥硕健壮、刚猛强悍、孔武有力为突出特征,形态有直立、蹲踞、仰卧、爬行等多种。其神性多与男性生殖崇拜、驱邪避疫、抵凶御强、生命幻化与再生相关,此外熊在汉代还常作为祥瑞出现,备受喜爱。      禽兽镜中常见的几类熊圈式      根据汉禽兽镜中熊的形态特征,可大致将其分为4类。   1 直立型   此类图式中的熊体作“人立”状,两前肢多夸张性外展上扬,一后肢朝前曲弓,一后肢向后直蹬,一般呈回首张口吼叫状或前行吼叫状。   (1)上海博物馆藏四乳四虺镜(图1;线图1)。熊作为主纹区填衬物像出现,形态作展臂跨步回首吼叫状,头硕大,尾短小,嘴夸张性外突,四肢粗壮,勇武有力。   (2)河北邯郸文管处藏“卢氏”铭六乳禽兽镜(线图2)。熊作驻足扬臂回首状,头硕大,嘴尖突,两前肢修长,后肢肥厚健壮,长尾。               ,   (3)三槐堂收藏的“新朝治镜”铭四灵博局禽兽镜(线图3)。熊作昂首直体前行状,张嘴吐舌,头生独角,小耳后竖,胸部,臀部浑圆肥硕,有长尾。      2 蹲踞型   此类图式中的熊一般上体直立,两后肢曲蹲或臀部坐地,着力显露生殖器部位。   (1)湖北鄂城出土五乳禽兽镜(线图4)。熊呈蹲踞吼叫状,头前伸,嘴夸张性大张,吻部尖细,前肢一前伸一后摆,后肢肥大硕壮,一前伸一曲弓并尽力外展,以使生殖器部位充分暴露。胸腹部肥厚,尾短小。   (2)江苏丹阳铜镜青瓷博物馆藏简化博局禽兽镜(图2,线图5)。熊头部硕大,独角弯曲,小耳后竖,嘴夸张性大张,吻部尖细外突。躯体蹲踞,两后肢向前外展,有分叉细长尾,体毛长而翻卷。   (3)江苏扬州出土西王母禽兽博局镜(图3,线图6)。熊体态肥硕浑圆,头略小,作臀部坐地前视状。四肢均抬起,后肢略外撇伸展,有粗大长尾。   (4)《中国铜镜图典》收录湖南出土的西汉四乳禽兽镜(线图7)。熊头较小,嘴尖细外突,小耳后竖,前肢外展,上体直立蹲踞于地,体形较前几类略瘦,臀部肥厚,有粗大长尾。      3 仰卧型   本图式中的熊是禽兽镜构图中出现最多、形态最为繁杂的一类。   (1)上海博物馆藏八乳博局禽兽镜(图4;线图8)。熊体长而肥硕,作四肢伸展仰卧状。头与躯体近乎等粗,圆脸,小眼,嘴微张,体被细短体毛,两后肢外展以充分显露生殖器部位。   (2)故宫博物院藏“尚方”铭四灵博局禽兽镜(图5;线图9)。熊体态与前例雷同,区别在于头部略大,圆耳后竖,有长尾。同类镜还见于河北省考古研究所收藏的八乳禽兽博局镜(线图10)、广西贵港东汉墓出土的五乳禽兽镜(线图11)等。   (3)《湖南出土历代铜镜》收录长沙出土的新莽四乳禽兽镜(线图12)。熊头较小,嘴尖细,吻部夸张性外突,小耳后竖,臀部肥大硕壮,两后肢夸张性外撇,尽显生殖器部位,有短小尾。同类镜见于江苏丹阳铜镜青瓷博物馆藏四乳博局禽兽镜(图6)、山东淄川澹庐藏七乳禽兽镜(线图13)。   (4)故宫博物院藏新莽“王氏昭明”四灵博局禽兽镜(线图14)。与前几类图式比较,熊体态短小、肥硕浑圆,呈臀部坐地略后仰状。嘴大张而前突,四肢向外伸展,两后肢向后蜷曲以尽显生殖器部位,有短小尾。同类物像图式见于江苏丹阳铜镜青瓷博物馆收藏的八乳四灵博局禽兽镜(图7)填衬物像中。   4 爬行型   此类图式中的熊作爬行状,躯体多长而硕壮浑圆,一前肢撑地,另一粗壮肥大的前肢高高扬起作回首扑击状。例镜如湖南长沙砚瓦池东汉墓出土的“汉有善铜”铭四灵博局镜(线图15),熊张嘴怒吼,两耳匕竖,一前肢着地,一前肢上扬回首扑击,长尾上卷。《三槐堂藏镜》收录的“驾蜚龙”铭博局禽兽镜(线图16)中的爬行状熊,形态与湖南镜类似,区别在于熊的头及前肢上扬更高,回首扑击更加凶悍,凸显上肢、臀部的浑圆肥厚特征。      禽兽镜中熊圈式的文化内涵      1 熊具有入冬而眠、春暖复苏的自然习性。《说文》:“熊,兽,似豕,山居,冬蛰。”古人限于认知水平,无法理解如同熊、蛇、蝉、蟾蜍、蜥蜴之类动物冬眠的生物习性,便将其与幻想中的生命死亡与复苏、生命延长与再生联系起来,谭峭《化书》:“物有善于蛰藏者,或可以御大寒,或可以去大饥,或可以万岁不死……万虑不能惑,求死不可得。”人们对死亡的忧虑与恐惧,对生命无限延长与再生的迷信与渴望,常寄托于神秘的熊图像:熊冬眠时便象征性地进入“生命死亡”阶段,来年春暖复苏走出洞穴则象征着生命“死而复生”。先秦神话中,熊与神人的关系还见于《山海经?中山经》:“熊山,有穴焉,熊之穴,恒出入神人。”   人类对熊的这种生命幻化与再生神性的崇拜思想,至汉代尤其西汉中晚期,被进一步张扬、放大。汉代神画中大量使用熊图式,其蕴涵的复杂神学内涵如生命繁衍、驱邪御鬼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