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册-电子科技大学试验中学.DOC

  1. 1、本文档共9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册-电子科技大学试验中学

第二册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 1、荷塘月色·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 2.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方法】 通过听录音、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 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 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学设计: 本课教学计划采用六个步骤“自读感知,思考提问,查阅信息,讨论交流,熟读成诵,存疑留问”,两个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存疑留问”放在课外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读感知,学生思考提问,学生查阅信息,学生讨论交流,学生熟读成诵。教师在这过程中主要起引导点拨的作用。 一、自读感知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整篇课文,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初步把握作品的基本结构框架和作者的感情。 首先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借助注解和词典,弄清以下词语的读音和意思: 幽僻、蓊蓊郁郁、弥望、袅娜、宛然、凝碧、斑驳、峭楞楞 借助注解和词典读懂《采莲赋》。 其次给文章八个小段标上序号,找出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和抒情的段落,找出文章抒情的语句。 明确: 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是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 文章主要抒情的段落是第三段。 文章抒情的语句主要有: 第一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第二段: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便觉是一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第六段: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第七段: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第八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再次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文章的主要内容复述下来,注意段落之间的联系。 明确: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于是就想去看看,沿着荷塘的路平常是有些怕人的,但今晚却很好,我可以享受这无边的荷香月色。荷塘月色的确很美,月光下的荷塘美景清幽淡雅,荷塘上的迷人月色朦胧和谐,令人心醉。荷塘四周非常幽静,只有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最热闹,而我什么也没有。忽然又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那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巳无福消受了。采莲令我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回到了家里。 二、思考提问 首先学生再次仔细阅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和有必要深究讨论的问题。 学生先后提出如下一些问题: 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 课文第五段,写月光用“泻”不用“照一铺”,其好处是什么? 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 第四段景物描写,为什么叶子写得多? 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什么? 第五段酣民、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 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写采莲的事情? 作者为什么会由光和影联想到名曲? 第六段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 《荷塘月色》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它的好处。 其次教师和学生一起梳理上述问题,重新整合。 第一类问题是关于文章主旨、作者思想感情的问题。 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 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 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什么? 第二类问题是文章局部的细节问题。按照文章先后依次罗列如下: 第四段景物描写,为什么叶子写得多? 课文第五段,写月光用“泻”不用“照”“铺”,其好处是什么? 第五段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 作者为什么会由光和影联想到名曲? 第六段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 第七段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写采莲的事情? 第八段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第三类是关于对本文的评价的问题。 《荷塘月色》为什么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它的好处。 三、查阅信息 针对上述问题请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或上图书馆查阅资料。 四、讨论交流 首先讨论第一类问题,即关于作者思想感情的问题。 教师提示,要搞清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的问题,首先要搞清为什么作者会颇不宁静,这必须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必须联系作者自身来看。学生交流上网查阅的有关资料。明确: (一)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串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

文档评论(0)

zhuwo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