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数理发展历程述略.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音乐数理发展历程述略   尽管在律学发展过程中,中外研究者在某些客观数理规律的探求与认识上不谋而合,在对待数理与音乐实践的态度上均不约而同地出现两种对立派别(暂称为“数理派”与“实践派”),但中国古代律学却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特点。悠久的历史、漫长的发展历程、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总结赋予它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惊人的前瞻性,使它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音乐发展史上引人注目的一颗璀璨之星。    一、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律学,横向上涵盖了计量学、生律法、正律器和旋宫法几大内容;纵向上围绕着解决黄钟律不能还原及不能周而复始旋宫转调的实践问题展开,以三分损益弦律为核心内容,导出纯律、十二平均律的研究,同时派生出对琴律、管律的探求。中国律学孕育于远古人对乐音音高认识之时,形成于两周期间,经过无数律学家的努力探索之后,由明代朱载?肿芙崆叭司?验,圆满解决千古遗留难题,实现十二平均律理想。这期间充满着先秦钟律失传,受到历法、经学的附会,弦律、管律长期混淆等种种曲折与艰辛,但在坎坷的道路上也显示出传统律学的特点和民族高深的智慧。    三分损益律是最早载于文献、自成体系并在理论上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律制。《管子?地员篇》和《吕氏春秋?音律篇》均充分表述了这一律制的两种不同生律方法:管子法为先益后损,《吕氏春秋》所记为先损后益,生律次序不同,但殊途同归,都可产生十二正律。三分损益法又称为“隔八相生法”。古代定律,有按弦发音和按气体发音原理两种定律法,因此用于定律和律制研究的正律器有弦律与管律之别。历史上之所以出现三分损益是弦律还是管律的混淆,一方面是由于有不加实践的乐人妄然断论,另一方面则出于管律对历代颁布黄钟律音高有重要作用的缘故。不过,荀勖的笛律、朱载?值囊炀豆苈啥挤穸?了三分损益管律,反证了三分损益弦律。三分损益法来源于丰富的弹琴、鼓瑟等音乐表演实践,南梁萧衍的“用笛以写通声”便是对三分损益弦律的肯定。   三分损益法不仅运用于琴、瑟等音乐演奏中,也在先秦编钟的钟律实践中得到应用,是钟律的历史来源之一。钟律的另一来源则是“上古纯律的音乐传统”。战国时期的曾候乙编钟律制是一种以管子生律法为主,   “ ―曾”三度生律体系为辅的复合律制。这一律制背后蕴含着的钟律音系结构充分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维方式。可惜钟律终在秦火中失传,幸亏其旋宫实践、律制特点在汉后的琴律中遗存下来。   琴律源于先秦钟律,也是一种兼用纯律三度音系和三分损益法的复合律制。琴徽标志泛音位置,是对自然律中倍音列音程、尤其是纯律三度音程的应用,它决定了琴律中的纯律特征;徽分便于明确音位的高低,使古琴音乐进入三分损益律记谱形式,是三分法应用更为明显的体现。琴律的律学特点具体表现在:①以散、按、泛三种方法在琴上取音,既可以有五度相生律的特点,也具有纯律的特征;②使用三分损益十二律名表示一定律位,而不表示确切律高,构成异律同位现象;③两种属于单一律制的调弦法(三分损益法和仙翁法)与琴律全面用音之间并不形成直接对应关系。琴律各音的综合运用是复合律制的结果,但倾向于纯律音程的使用。古人正是从琴律的研究中产生了对纯律、对谐音列的认识。在律制研究中引发对定律工具正律器的探讨是自然之事,因此,与琴律―弦律研究对应的是对管律的探求。从汉?京房的“竹声不可以度调”,到晋?荀勖的同径开口管十二笛律,直至明?朱载?值奈Ь兜菁跻炀豆苈?,形成了对律管“管口校正”问题的探究,它与琴律在中国传统律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两者是弦律这一主要律学内容派生出来并行发展的两条支线,大大地扩展、充盈了律学的核心内容。而在律制方面,则包括了三分损益律和纯律。   旋宫转调的实现始终是传统律学研究的目的和追求的理想。三分损益律限用十二正律,最后一律仲吕律不能复生黄钟本律,从而阻碍了旋宫理论的实践。后人为解决这一问题,开辟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途径:一是以京房为代表的多律制倾向,包括京房六十律,由六十律扩展出来的三百六十律(南朝钱乐之,沈重)以及简化变律的蔡元定十八律。其共同的特点在于扩用十二律,采用正律、变律体系在一定范围内达到旋宫目的。另一条道路是平均律倾向。由废除变律体系的南朝宋何承天的新律开始,经隋?刘焯律、五代?王朴律到朱载?值男路?密律,均是在十二律内寻求律制的解决办法。虽然其中不乏错误的作法(如刘焯律:以管律计算音律、将长度等差误认为音程等比),但仍有其积极的探索意义,依然贯穿着平均律的思想。十二平均律的发明最终圆满地解决了旋宫转调的问题,它的诞生是历史的必然:一方面,自然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律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历代律学研究者努力钻研、探求,为这一律制的创造奠定了雄厚坚实的理论基础,最后由朱载?肿芙峋?验彻底完成历史使命;此外尤为重要的是,早在先秦和汉晋时期就有卧箜篌和阮咸、琵琶、月琴等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