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央行对互联网金融监管要有利于创新0.doc

新闻评论央行对互联网金融监管要有利于创新0.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闻评论央行对互联网金融监管要有利于创新0

“允许看,但要坚决试”,透露的是包容和开放思维,是改革的气魄,是大智慧。不可否认,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模式还十分不完善,但显然还没有到要引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地步。目前的互联网金融,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就像要学习走路的孩子,歪歪扭扭的。但凡事都有个过程。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害怕摔跤就放弃走路,更不能一棍子打死,将这些充满活力的新业态扼杀在襁褓中,还是要多给它们一个宽松的土壤,让其快速成长。 朱幼平 互联网金融自2003年诞生以来,很短时间内可谓创新连连,吸引了大众的眼球。面对来势汹涌的互联网金融,央行[微博]终于坐不住了,最近频频出台严厉的监管政策措施。例如,央行先是3月13日暂停了二维码支付和虚拟信用卡业务,不日又就支付宝[微博]等第三方支付设限政策面向社会征求意见,并于3月18日通过有明显政策导向文章发声,释放对余额宝[微博]、财付通等实施存款准备金管理信号,还在3月21日勒令汇付天下、易宝支付、随行付、富友、卡友、海科融通、盛付通、捷付瑞通等8大收单公司4月1日起停止收单,最近又终止了货币基金提前取款不罚息的政策红利。总之,央行的思路是宁缺毋滥、从严监管。 受其影响,日前工、农、中、建四大行也开始了对支付宝进行设限应战,相继调低对支付宝快捷支付额度。工行的额度由原先的单笔5万下调为5000元,每月限额则从20万降为5万;中行、农行则将额度从原先的单笔5万降为单笔1万元;建设银行3月22日下调了其用户通过支付宝快捷支付网上消费及购买余额宝的额度,从原先的单笔5万降为5000元。面对这样的局面,有人建议马云[微博]可以采取反制措施,例如,阿里集团旗下公司彻底断绝与四大行包括资金存放等所有业务,说不定四大行伤得更严重。因为这样做可能造成许多支付宝、余额宝客户弃四大行银行卡而去,四大行可能偷鸡不成蚀把米。但我们认为这样做显然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应该做技术创新上的、用户体验上的超越式竞争,才是正确选择。 当下,关于互联网金融监管与创新、业务竞争,各种力量之间的博弈愈演愈烈。可以预计,未来搏杀还会持续升温。而媒体和专家舆论,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央行的出发点 这是一次监管思维与创新思维的碰撞。 这个碰撞,折射出来的意蕴悠远深长,令人玩味。央行的从严监管主张是否过头?究竟怎样掌握监管和创新的平衡点呢? 有人认为,央行出台严厉的监管措施,是出于对国有银行和旗下中国银联 的袒护,央妈对亲儿子偏心,这实在是天大的误解。实际上,执掌货币政策的央行一直就在与银行等各路大金融机构博弈。特别是新一届政府上任以来,央行致力于控制货币总量、盘活存量的努力,试图在金融领域挤泡沫、去杠杆、控风险,把钱逼到实体经济中。2014年政府把M2增速目标定为13%左右,仍然是在有意识地控制货币投放。 但可以说,到目前为止,这些努力的实际效果并不很理想。经济增速下行,需要大货币投放支持;而防通胀、抑制房地产等资产价格等,又需要收紧货币,货币政策处于两难境地。更头疼的是,央行放宽了货币,银行等金融机构资金都流入到信托、理财、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投机等影子银行领域,货币空转,反而因抬高资金价格,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越发得不到资金的支持。央行钱投得越多,实体经济越拿不到资金。 互联网金融兴起,作为鲶鱼效应,虽然在打破垄断、提高银行货币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作用很明显,但由于目前余额宝等商业模式设计缺陷,银行储蓄搬家,加价后又回到银行,也没有实现央行把钱逼到实体经济领域的政策意图,反而加剧了“钱能生钱”的生泡、发泡机制空转。在这个当口,央行能不出手从严监管吗? 从宏观角度看,金融目前最大的问题不是银行效率低,而是钱不能进入到实体经济,转化为资本,为推进转型升级助力。看懂了这个棋局,就能理解央行的立场和监管思路。毕竟,央行是货币政策的操盘人,有为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的功能,不希望金融系统有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风险。金融系统看起来复杂,实际上都在经营货币这个单一产品,高度同质化,风险传导超速度。所以,央行不愿看到哪怕只是一点点风险苗头。 可以讲,从货币诞生到金本位,再到美元国际货币地位,全球都还没有找到一个稳妥的金融治理体系。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充分说明了全球金融治理体系的不完善,危机发生后也没有一个很好的应对之策。我国当然也不例外,金融治理体系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同样还需要长期而艰苦地不断摸索。 央行监管确实过头了 监管是必要的,但央行从严监管有些过,而且做法似乎有些凌乱。 保持宏观经济稳定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这是央行的责任不假,但宏观调控也需要创新。特别是,不能让某几款产品、某几个公司,甚至一个行业,去担纲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而应该设计合适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系统性解决问题。 事实上,金融业是一个资产总规

文档评论(0)

11763111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