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 中古音与上古音.ppt

  1.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音韵学 中古音与上古音

1、谐声字 如从“甫”得声的“捕、浦、埔、 搏、薄”等字,在古代声符应该是相同的。 说明古代双唇音与唇齿音不分。 再如从“登”得声的有“橙”、“澄”等字。 说明舌头舌上音不分。 2、通假异文 如《诗经·谷风》四章:“凡民有丧,葡匐救之。” 《礼记.檀弓下》引作“扶服”、 《孔子家语》引作“扶伏”。古书里还有作“蒲伏”或“蒲服”。 又“鹦鹉”,《说文》作“鹦母鸟”。 又《尚书.禹贡》有古泽“孟猪”, 《左传·僖28年》作“孟诸”, 《周礼·职方氏》作“望诸”, 《史记·夏本纪》作“明都”, 《汉书·地理志》作“盟诸”。 以上说明唇音分合以及舌音与齿音的关系。 3、音注 即东汉魏晋时给先秦西汉古书所作的注音。 其术语为“读若”、“读如”、“读为”、“读曰”便是。 《尚书大传》:“播国卒相行事”,郑玄注:“播,读为藩”。 《说文》:“娓,顺也,读若媚。” 4、声训 声训—— 用声同声近的字解释词义。如: 《诗.采薇》 “靡室靡家。”郑玄笺 “靡,无也。” 《诗.皇矣》:“陟我高冈。”笺:“陟,登也。” 《礼记.檀弓下》:“ 洿其宫而猪焉。”注:“猪,都也。” 5、古反切 反切:六朝以后的类隔切多属此类。《经典释文》、《广韵》中都有。如: “庑”,莫杜反。“悲”,府眉反。“长”,丁丈反。 第二节 中古音 一、中古音的研究方法 二、中古音的研究结论 一、中古音的研究方法  1、利用韵书反切  2、归纳诗文韵字  3、译音对勘 中古音的代表著作——《广韵》 中古音以隋陆法言《切韵》(601年)为主要研究材料。《切韵》虽已不存,但其声韵调系统保存在宋陈彭年等编撰的《广韵》(1008年)中。清人研究中古音,用的是《广韵》。 《广韵》是一种按韵编排的韵书,当时主要是为了科举作文用韵规范。 《切韵》及《切韵》以前的韵书,最初目的应是为了辨音。 辨音与作文用韵规范是《广韵》的两大功用。 《广韵》编排体例 第一,先分平、上、去、入四声五卷(平声字多,故分为上平声、下平声两卷)。 第二,每个声调下(即每一卷下)再分韵。同韵的字,韵腹(即主要元音)和韵尾(有的没有韵尾)相同;不论韵头(介音)是否相同。 第三,每一韵中以声纽的不同再分若干小韵。 1、利用韵书反切 系联法  陈澧 《切韵考》 审音法 统计法 二、中古音的研究结论 小结 课堂授课环节:课本P1059-1067页内容。 网络教学环节: /archiver/?tid-126344.html /discuz/showtopic-28-1.aspx 课外自测环节:题库音韵编。 中古聲母音值表三十七聲母 中古韻母音值表142個韻母的名稱及擬音 四、古音通假问题 (一)何为古音通假 (GO) (二)古音通假是重要的用字手段 (GO) (三)如何辨认通假字(判定通假字的条件) (GO) (四)在辨识通假字时要注意两点 (GO) (BACK) (一)何为古音通假 “通假”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用字现象,在这个概念中,“假”是借的意思,“通”指的是两个字在意义和用法上可以相沟通,即可以把其中的一个字当另一个字来用,“通假”二字结合后的含义,就是通过借用的方式使二字相通,把借来的字当本字用。 说得科学一点,“通假”是古人写作时,没有按照汉字记词的规则来用字,临时用与该用的字音同或音近的另一个字,来表达所要表达的意义。 (BACK) (二)古音通假是重要的用字手段 不明古音不可与读古书。 (2)《左传·成公七年》“余必使尔罢于奔命以死。”句中“罢”通“疲”。同在并母歌部。 (3)《孟子·告子上》:“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句中“信”通“伸”。信,心母真部;伸,书母真部。真部叠韵,心书邻纽。 例如: (1)蚤通早,同在精母幽部。 清人王引之在其《经义述闻》中说:“训诂之旨,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之解,则诘鞫为病矣。” 毛亨注“方,有之也。”郑玄、孔颖达都没有提出异议,直到清代许多学者都认为应该像毛传那样解释为“占有它”。 戴震觉得不妥,把“方”解释为“房”,他看出了“方”是个通假字,但没有讲对。 王引之解释为“旁”的通假字,“旁”是“傍”的古字,有“依”的意思。他说:“‘维鹊有巢,维鸠方之’者,维鹊有巢,维鸠依之也。古字多通假,后人多失其读也耳。” 这就纠正了两千多年的误读,正确的疏通了原文的语义。 (BACK) 例如《诗经·召南·鹊巢》:“维鹊有巢,维鸠方之。” (三)如何辨认通假字(判定通假字的条件) 1.古音要相同或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