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幻灯片.ppt

  1. 1、本文档共7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防暑、降温 工作场所应采用有效的隔热措施,工作人员经常停留或靠近的高温地面或高温壁板,其表面平均温度不应>40℃,瞬间最高温度也不宜>60℃。 热辐射高温工作场所的监控室、操作室、驾驶室等应有良好的隔热措施,热辐射强度应<700W/m2,室内气温不应>28℃。 高温作业工间休息室应远离热源,采取通风、降温、隔热等措施,使温度≤30℃;设有空气调节的休息室室内气温应保持在24℃~28℃。 防噪、减振 隔声室:为减少噪声的传播,宜设置隔声室。隔声室的天棚、墙体、门窗均应符合隔声、吸声的要求。 非噪声工作地点:噪声车间观察(值班)室≤75 非噪声车间办公室、会议室≤60 主控室、精密加工室≤70 工效限值 dB(A)≤55 工效限值是指工作环境超过卫生限值,但可通过对操作者采取有效的符合人体工效学的个人防护用具或措施的情况下,通过该用具或措施测得的最高限值。在设计上应以卫生限值为准。 个体防护用品的分类 根据《劳动防护用品分类与代码》(LD/T75-1995)划分 : 防护部位:可分为9类,头部防护用品、呼吸器官防护用品、眼(面部)防护用品、听觉器官防护用品、手部防护用品、足部防护用品、躯干防护用品、护肤用品、防坠落及其他防护用品等。 防护功能:可以分为27类,与职业卫生密切相关的职业病防护用品有防尘、防毒、防电磁辐射、防射线、防高温、防酸碱、防噪声、防振、防强光、给氧等。 个体防护措施 个体防护用品选用 根据作业类别 《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GB/T11651),规定了39种作业   根据危害因素 粉尘:《呼吸防护用品 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GB2626) 《电动送风过滤式防尘呼吸器通用技术条件》(LD6) 毒物:《呼吸防护 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GB2890) 物理因素:《职业眼面部防护 焊接防护 第1部分:焊接防护具》 (GB/T 3609.1) 生物因素:《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GB19082) 《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GB19083) 有限空间作业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开展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专项治理的通知》93号要求,企业应当为有限空间作业人员(含检测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防护用品和设备。呼吸防护用品应当为全面罩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长管面具等隔离式呼吸保护器具,符合《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GB/T18664-2002)、《自给开路式压缩空气呼吸器》(GB/T16556-2007)、《呼吸防护长管呼吸器要求》(GB6220-2009)等规定。 其他选用方式 生产许可产品:国家已对22种个体防护用品实行生产许可制度。 有关文件标准:如《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试行)》(国经贸安全(2000)189号文)要求电镀作业工人应穿耐酸碱的工作服、工作鞋,佩戴耐酸碱防护手套、各种帽和胶鞋,配备防异物眼护具和防毒护具;热处理作业工人应配备阻燃工作服、工作帽、劳动防护手套和防红外护眼具等。《有机溶剂作业场所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使用规范》(GBZ/T195)对有机溶剂作业场所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人体作用部位:根据危害因素对人体的作用部位及人体尺寸选用 管理机构:设置或指定相应管理机构,负责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包括组织执行职业卫生管理的方针政策;制定职业卫生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组织职业卫生培训;制定职业病防治方案,识别、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负责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测和职业健康监护。 专业人员:应配备专(兼)职职业卫生专业人员。人员按职工总数的千分之二到千分之五配备,职工人数少于三百人的至少配备一名。 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并有效运行。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要求参照国家安监总局《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 档案管理:应建立职业卫生档案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档案内容设置参照《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指南》(GBZ/T225)及管理部门的有关文件。 职业卫生管理措施 应急机制 设置应急救援组织、配备急救人员、制订应急救援预案。急救人员的人数宜根据工作场所的规模、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特点、劳动者人数,按0.1%~5%的比例配备。 检测报警装置 可能发生急

文档评论(0)

youngyu032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