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区最后的村落.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无人区最后的村落

无人区最后的村落      天幕慢慢由黑变红,朝阳在峡谷顶端悠然跃出,仿佛在一瞬间,世界就变成另外一个模样,通天河上的白冰一改昨晚的阴沉,晶莹透亮,点点光亮炫目晃眼。狂吼一夜的风,也不知在什么时候停了。   这是2007年2月10日,青藏高原上一个普通的寒冷冬日,帐篷里的睡袋上照例结着薄薄的冰霜,呼出的气成阵阵白雾。虽然已经离家一月,此时每天钻出睡袋穿衣服,仍是要鼓起勇气。队伍中已有名言:“世界上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早上起床……”早饭照例是把昨夜的剩饭加热分而食之。吃饭的时间,再烧一壶开水,灌进各自的水壶之后,就该出发了。野外生活,容不得有奢侈想法。下一顿饭,按照惯例就是天黑宿营了。      八百里无人区,一整天碰不到一辆车      这一带,长期被称作“八百里无人区”,实在是外来者的夸张和误导,不过人烟稀少却是实情。这些天沿江而行的情况,有点出乎我们预料。在万里长江最上游的这通天河段,竟然真有可容越野车通行的砂石公路。西部这几年的变化,也是飞跑着日新月异。能看出路是新修的,还未压实。除了我们,一整天也难得遇到一辆车。   这天14点46分,我们在816县道56~57公里处翻越一个无名垭口之后,两车失散,直到天快黑,才终于在一个岔路口会合。816县道在此离开通天河往北,通往扎朵镇和曲麻莱县方向去了。沿江还有没有路,还能不能走,成了未知数。但几乎没有什么犹豫和讨论,大家很快决定继续沿江前进,能走到哪里就走到哪里,不到最后决不退缩。对于我们这些恋长江症患者而言,无需别的选择。夏天那次来,为了能更贴近长江,我们漂流了南源当曲。通天河这一段,走了很多摩托车道,陷车无数。冬季再来,就是希望可以在封冻的江面驰骋,能够到达夏季去不了的地方。可到了实地才知道,情况全然不同。在我以前的常识里,结冰的河面应该如溜冰场般平滑,而这一带的江面,一则还未完全冻实,二则封冻的地方因为冰面进进退退反复挤压并不平坦,很多地方的冰碴甚至刀子般锋利,车子根本走不了,只能沿江寻找道路。真正能在主河道的冰面上奔驰,是几天后在更高更寒冷的江段。   离开岔道不到一个小时,也就走了十多公里的样子吧,一个大冰坡挡住去路。一周前,四川石渠阿日扎乡的类似冰坡曾使我们的陆风车遇险。为了避免发生翻车事件,大家花了很长时间,又是钢钎又是铲子在对冰坡进行了开挖和铺垫工程后,方小心翼翼通过。这一折腾,又是半个多小时,不知不觉已是日暮时分。      竟然发现了一个村庄         继续前进,路况更差路面更窄,几乎就是考验驾驶技术了。想要回头也不可能,因为根本没有可容车子掉头的地方。18点30分,峡谷右侧的半山腰上,一座古城堡恍然耸立在暮色中。我们大喜,驱车到山脚下,才发现要进入这个城堡般的村庄,几乎没有路,一条由牦牛和山羊踩出来的路,蜿蜒盘旋在半山腰。   硬着头皮上吧!该山道虽然没有浮冰和暗冰,但土质松软,深恐汽车的重量一不小心压垮路面。陡切在山崖的道路,一侧就是怪石嶙嶙的深沟,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捏着一把汗,闭气凝神,仔细引导着汽车,几乎一米一米地颤颤巍巍爬到了村里的高地。   仿佛在一瞬间,冒出不少村中老少,像见到外星人一般围了上来,先是不敢上来说话,只东摸摸西看看。待到有人开了口,却是什么都听不懂。双方连比带划,什么手势也没用。正在着急,来了一个精瘦的汉子,一开口,地道的川音,队伍里的四川人立即接腔,分外亲切。   一聊,此兄姓陈名来健,四川武胜县人,竟然在此已经生活了16年,是这一带唯一的汉人。   老陈十分激动:“能在这里看到老乡来了,真是盘古王开天地!”说着把我等迎到家中,端上奶茶,一边喊他老婆(这里藏语叫“莫尼”)烧火做饭,一边端来一大筐花生,拿出珍藏的沱牌酒和我们大摆起了龙门阵。      老陈的16年:牛羊成群,儿女成行      老陈说,当年,他和几个南充老乡一起辗转来到青海修公路。其他人扛不住了,陆续离开苦寒高原,没想到,他却在此生根发芽。这一来,就是16年。   老陈这16年,娶了藏族老婆雍措,生了五个娃娃(一女四男)。   老陈这16年,没有在村子里见到一个外人,没有在村子里听到一句乡音,迄今也没有完全听懂“莫尼”的藏话。   老陈这16年,攒下了土坯房子几大间,牦牛40只,羊70只。   老陈这16年,用内地的技术引种蔬菜,建起温室,养了鸡。教会了村里的藏民种土豆,教他们给青稞除草,带头盖温室种蔬菜。如今他每年能收青稞2000斤,土豆4000斤,在村里第一个买了卫星电视,第一个用太阳能。   老陈自豪地说:雨水好时,一个土豆能长到5斤。   晚上,酷爱做饭的杨勇兄技痒难耐,坚持炒菜,队伍中酒徒只有本人,便做主陪,摄影家李国平大师,平日少酒,也来助兴,几个不喝酒的凑角以茶当酒,提前庆祝新年。一瓶沱

文档评论(0)

5201314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20100100000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