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版()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现实意义或实践意义: 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② 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保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③ 促进社会和谐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④ 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当前社会保障体系 社 会 保 险 社 会 救 济 社 会 福 利 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 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 第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1、如何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三、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第一 改进治 理方式 坚持 系统 治理 坚持 依法 治理 坚持 综合 治理 坚持 源头 治理 2222征地拆迁,紧急通知!.flv 第二,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发展 第三,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信访制度 评估机制 保障机制 调解体系 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 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 第四,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食药安全监管机构 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安全预防控制体系 防灾减灾救灾体制 建立和谐社会建立和谐社会.MPG 思考题P178 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胡有何重要胡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材169-170 (1)理论意义: ①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②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③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主要阅读文献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 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胡锦涛: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05年2月19日),《人民日报》2005年06月26日。 4、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关文献。 党的十八大会议文件。 *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4)和谐社会 第四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 三、创新社会治理机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我国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懂得构建和谐社会关系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和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明确从“六个必须”的基本方针和“九条目标与任务”及“五大举措”着手,才能做好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言献策,尽心出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涵义、重大意义、基本方针和主要任务;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关系;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1.和谐社会理想的理论渊源 (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和谐思想 儒家:和为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墨家:兼爱、非攻、爱无差 孙中山:曾主张将来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战争、 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2)、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和谐社会思想 傅立叶《全世界和谐》1803; 欧文1824年共产主义试验“新和谐”; 魏特林《和谐与自由的保证》1842 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3)、马克思、恩格斯1848年 《共产党宣言》 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 “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