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ppt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3-3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第三节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抗菌药物是临床治疗感染性疾病最重要手段。这类药物的应用使许多严重感染(如感染性心内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的预后大有改观,使感染性疾病的病死率显著下降。但抗菌药物的应用也引起许多不良反应,甚至引起严重后果。临床应对抗菌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予以充分重视。 一 变态反应 几乎所有的抗菌药物都能引起变态反应,其临床表现包括皮疹、过敏性休克、血清病样反应、药物热、血管神经性水肿、溶血性贫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剥脱性皮炎等。   1.过敏性休克 青霉素引起过敏性休克最常见,其发生率为4/10万~15/10万,病死率约为5%~10%。链霉素、磺胺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林可霉素、利福平等偶可引起过敏性休克。变态 反应可发生在任何给药途径甚至在皮试时。有变态反应病史或家族史者容易发生过敏性休克,多数患者可于注射后5~30分钟内发生。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道阻塞、循环衰竭、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皮肤过敏反应等。重症患者可在短时间内死亡,故须分秒必争就地抢救,立即皮下注射0.5 %肾上腺素0.5~1.0ml,必要时可重复应用。还可选用血管活性药物、扩容剂、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并辅以吸氧等急救措施。 2.药热 多数药热发生在用药后7~12天,热型为弛张热或稽留热,可同时伴有皮疹。应用?-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及两性霉素B后均可发生。药热的主要诊断依据为: (1) 用药后感染得到控制,但体温反而上升,退热药常无作用; (2) 体温虽高,但一般情况良好; (3) 伴有皮疹或嗜酸粒性细胞增多; (4) 停用抗菌药物后体温可于1~2日内迅速下降。  3.皮疹 几乎所有抗菌药物都可引起皮疹,但以青霉素、链霉素、磺胺类、氨苄西林等引起者多见。皮疹可为荨麻疹、斑丘疹、猩红热样或湿疹样皮疹,严重者可表现为出血性紫癜、剥脱性皮炎、大疱表皮松解萎缩性皮炎等。初次用药者可在用药后7~10天出现,再次接触者则可于数小时至1~2天内发生,停药后多于1~3天内消退。青霉素或链霉素生产车间的工人可发生接触性皮炎。静脉快速滴注万古霉素可引起组胺释放,产生“红人综合征”。四环素类可引起光过敏性皮炎。  4.其他 血清病样反应及血管神经性水肿多见于应用青霉素后,一般并不严重,但血管神经性水肿如发生在脑部或呼吸道,则可能危及生命。 二、肾毒性 肾脏是多数抗菌药物的主要排泄器官。药物通过肾小球滤过或经过肾小管分泌,有些药物在肾小管再吸收或在肾小管中浓缩,容易损伤肾脏或因在肾脏蓄积而产生肾毒性。磺胺类、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两性霉素B、万古霉素、?-内酰胺类、四环素类等均能引起肾功 损害,引起蛋白尿、管型尿,血尿、尿量改变(增多或减少)、尿液pH改变(大多自酸性转为碱性),并可引起肾功减退、氮质血症、尿钾排出增多等。肾功损害程度与剂量及疗程密切相关(间质性肾炎除外)。肾损害一般于用药后3~6日发生,大多具可逆性,停药后可逐渐恢复。但少数病人可出现急性肾功衰竭或尿毒症。 三、神经精神系统不良反应 1.中枢神经系统毒性 青霉素在全身用药剂量过大或静脉注射速度过快时,对大脑皮质产生直接刺激作用,可引起肌阵挛、惊厥、癫痫、昏迷,称为“青霉素脑病”,一般在用药24~72 小时内出现。当脑脊液中青霉素浓度超过8 u/ml时,即可因大脑皮质兴奋性增高而诱发癫痫,停药后大多可恢复。异烟肼、环丝氨酸等剂量过大时,亦可造成脑内谷氨酸脱羧酶活性下降,引起维生素B6 缺乏和脑内?-氨基丁酸(GABA)水平降低而诱发癫痫。鞘内或脑室内注射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B、两性霉素B时,治疗剂量即可引起起头痛、颈项强直、呕吐、感觉过敏、背及下肢疼痛等;若注入较大剂量,则可引起高热、惊厥、昏迷、尿潴留、呼吸和循环衰竭,甚至可引起死亡。 2.耳毒性 耳毒性是氨基糖苷类的重要毒性反应之一,造成第八对脑神经损害(影响耳蜗或前庭功能或二者兼有之)。表现为耳鸣、耳饱满感、听力减退、耳聋或眩晕、 平衡失调等。剂量过大、疗程过长、合用其他耳毒性药物或患者处于某些生理病理情况(老年、婴幼儿、失水、缺氧、肾功减退等)时,氨基糖苷类的耳毒性更易出现。应用氨基糖苷类时应注意掌握剂量,疗程不宜超过2周,有条件时可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孕妇不宜采用此类药物,以防引起胎儿第八对脑神经损害。 3.神经肌肉接头阻滞作用 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林可霉素及四环素偶可引起神经肌肉接头阻滞作用,大剂量快速静注或胸、腹腔内局部应用可引起四肢软弱、呼吸抑制、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4.其他 长期应用氯霉素、乙胺丁醇有引起视神经炎的可能。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异烟肼、呋喃类及磺胺类药可引起周围神经炎,普鲁卡因青霉素、氯霉素、环丝氨酸、异烟肼等可引起精

文档评论(0)

ligennv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