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案设计.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教案设计

《黄河的开发与治理》教学设计 小江初中 潘强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读图说出黄河的概况,运用图文资料分析黄河给我们提供的有利条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对黄河开发利用和综合治理的成就。 过程和方法 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地理信息,运用地图、图片及统计资料的分析,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提出治理的基本方案。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黄河忧患的人为原因的分析,加深环境忧患意识,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重点:黄河的概况、黄河各河段水文特征及治理措施。 难点:黄河各河段的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 方法:拟人教学法、“闯过”教学法、顺口溜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教学。 手段:多媒体 教学流程 情景导入:同学们,前面我和大家一同学习了祖国的自然环境,带大家一同游览了祖国的名山秀水,今天我要带大家一同认识一位你们认识但又不太熟悉的一位母亲,是谁呢?大家看。。。。。。 教师引导:为什么把黄河比做母亲?(学生发言) 课件转乘:很抱歉!想了解黄河母亲?必须闯过五关! 讲授新课 用拟人法吧黄河称为母亲,并以闯过的模式进行教学: 第一关:母亲独白篇(黄河的概况) 猜谜语:(主要通过四句顺口溜来表达出来) 来自神圣处:(引出黄河的源头,再让学生进一步读地形图分析黄河的流向及注入哪个海) 不走寻常路:(引导学生读图,引出1、黄河的“几”字型我国的第二长河 2、途径省区之多 3、途径地形区之广)4、路经的干湿地区 神龙四手足:(引导读图,引出四条主要支流) 三段分界处:(引导读图,引出上、中、下游分界点) 第二关:母亲自豪篇(黄河的贡献) 课件展示:反映黄河五大贡献的组图,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最后总结黄河奉献的顺口溜,学生齐读: 儿女都说我五好,文明发祥有功劳 壶口旅游创丰收,塑造华北灌河套。 水能丰富水电多,我的奉献要记牢! 第三关:母亲叹息篇(黄河的忧患) 课件展示:(一声叹息) 功劳归功劳,过失也不少。只因得重病,儿女也不孝! 引出黄河上、中、下游分别出现的问题及原因,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针对问题提出治理方案。 最后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成就的图文资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体现人水和谐发展,母亲、 儿女共欢笑。 课堂小结:以第四关的形式出现 第四关:回忆母亲(课堂小结) 反馈练习(以第五关的形式出现) 第五关:黄河母亲知多少(反馈练习) 结束课程: 伴随音乐欣赏图片,课前“闯关过后走近黄河,了解黄河”得到实现!结束课程。 教学反思:第一,先说说教材。《黄河的治理》一节正文部分,共计十行,298个字,几张地图。看起来很简单,可是为老师的教学增加了难度,但是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拓展了空间。另一方面,本课的地位很重要,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是在学完了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来学习本节课的;启下:八(下)还要学习第八章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我们认为,本节课不仅指黄河的水文特征,更是指黄河的治理,教材的编写就凸显了地理的核心问题──人地关系。为此,我把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板块,即五个关键字,感、知、颂、忧、治。思路清晰,条块分明,易于操作,便于学习。第二,说说我的设计思想,本节课紧紧围绕四大理念,来设计教学。1.课堂即解放。真正的课堂应该是情感的共鸣,生命的对话,知识的共享,智慧的交融,灵魂的升华。陶行知说:“解放小孩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小孩的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小孩的嘴,使他们能说;解放小孩的眼,使他们能看;解放小孩的空间,使他们到大自然中去锻炼。”本节课,就是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去说、自己去做、自己去悟,如让学生做小老师等。2.教师即开发。教师的真谛在课堂。教师应该是良好氛围的创造者,科学问题的开发者,学习信息的提供者,自主学习的激励者,探究学习的引导者,交流评价的参与者,学生发展的引路人。教师不应该是搬运工:教材──教案──黑板──作业本。为此,课堂上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3.学生即创造。学生具有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人人都是创造之人,时时都是创造之时。充分体现学生是主体。做完地上河形成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效果很好。4.教室即成长。教室应该是成长的沃土,成长的摇篮,不应该是文明监狱。比如,课堂游戏的设计、地理诗歌的运用以及最后的快速抢答,的确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真是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文档评论(0)

xcs8885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006513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