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大豆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农学]大豆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大豆病虫害发生及防治 付佑胜 主要内容 概况 大豆常见病害 大豆常见虫害 病虫害综合防治 概况 大豆(学名:Glycine max),中国古称菽,是一种其种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的豆科植物。大豆呈椭圆形、球形,颜色有黄色、淡绿色、黑色等,故又有黄豆、青豆、黑豆之称。大豆最常用来做各种豆制品、压豆油、炼酱油和提炼蛋白质。豆渣或磨成粗粉的大豆也常用于禽畜饲料。在中国,日本和朝鲜,不同软硬的豆腐已经吃了几千年了。大豆加工之后,也可以成为酱油或腐乳。欧美现代也开始吃豆腐,但是一般用来代替奶制品。 大豆病虫种类非常多,病害重以大豆孢囊线虫病,大豆锈病、大豆叶斑病、大豆病毒病以及细菌性病害为主。 常发虫害主要有地下害虫、蚜虫、豆荚螟和食心虫以及豆天蛾等。 大豆是总要的油料作物,近年来,我国大豆主产区大豆种植面积锐减,目前中国年均进口大豆5500万吨。 大豆病害 大豆孢囊线虫 大豆锈病 大豆灰斑病 大豆霜霉病 大豆病毒病 大豆细菌性病害 大豆孢囊线虫 一、症状      又称大豆根线虫病、萎黄线虫病。俗称“火龙秧子”。 苗期染病病株子叶和真叶变黄、生育停滞枯萎。 被害植株矮小、花芽簇生、节间短缩,开花期延迟,不能结荚或结荚少,叶片黄化。重病株花及嫩荚枯萎、整株叶由下向上枯黄似火烧状。 根系染病被寄生主根一侧鼓包或破裂,露出白色亮晶微如面粉粒的胞囊,被害根很少或不结瘤。 二、病原 大豆胞囊线虫,属线虫动物门线虫。雌雄成虫异形又异皮。 雌成虫柠檬形,先白后变黄褐,大小0.85~0.51mm。雄成虫线形,皮膜质透明,尾端略向腹侧弯曲,平均体长1.24mm。 卵长椭圆形,一侧稍凹,皮透明。 幼虫一龄在卵内发育,二龄幼虫卵针形,头钝尾细长,三龄幼虫腊肠状,生殖器开始发育,雌雄可辨。四龄幼虫在三龄幼虫旧皮中发育,不卸掉蜕皮的外壳 大豆胞囊线虫病 1. 胞囊 2.雌虫腹面 3.寄生于幼根上的雌虫 三、发病规律 以卵、胚胎卵和少量幼虫在胞囊内于土壤中越冬,有的粘附于种子或农具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 越冬后,以二龄幼虫破壳进入土中,遇大豆幼苗根系侵入,寄生于根的皮层中,以口针吸食,虫体露于其外。 雌雄交配后,雄虫死亡。雌虫体内形成卵粒,膨大变为胞囊。胞囊落入土中,卵孵化可再侵染。秋季温度下降,卵不再孵化,在胞囊内越冬。胞囊在土壤中可存活l0年以上。 自身蠕动距离有限,主要通过农事耕作、田间水流或借风携带传播,也可混入未腐熟堆肥或种子携带远距离传播。 定居型内寄生线虫。寄生豆科、玄参科170余种植物。 大豆锈病 一、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和茎,叶片两面均可发病,初生黄褐色斑,病斑扩展后叶背面稍隆起,即病菌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出棕褐色粉末,即夏孢子,致叶片早枯。生育后期,在夏孢子堆四周形成黑褐色多角形稍隆起的冬孢子堆。叶柄和茎染病产生症状与叶片相似。 大豆锈病 1.病株  2-3.叶背症状  4.孢子堆   5.锈孢子堆与锈孢子  二、病原物  担子菌亚门豆薯层锈菌。 夏孢子堆生在表皮下,稍隆起,浅红褐色。 夏孢子近球形至卵形,单细胞,黄褐色,表面密生细刺,具4~5个不明显的萌芽孔。 冬孢子堆埋生在组织里,由2~4层冬孢子组成。 冬孢子黑褐色,长椭圆形,膜厚平滑.在适宜条件下能萌发形成担子和担孢子。 担孢子单胞无色,卵圆形。 该菌夏孢于萌发温限8—28℃,适温15~26℃,夏孢子在13~24℃能存活61天,在田间8.7~29.8℃能存活27天,pH5~6萌发率最高,阳光直射时夏孢子不萌发。 我国已初步明确该菌有A、B、C、D 4个生理小种。 三、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病主要靠夏孢子进行传播蔓延,至于冬孢子的作用尚不清楚。 降雨量大、降雨日数多、持续时间长发病重。 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鼓粒期受害重。 大豆灰斑病 灰斑病病叶 半知菌亚门真菌尾孢菌(Cercospora solani)引起。 大豆灰斑病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以东北豆区发生最为严重。一般病粒率达10-15%严重地块达30%以上。受害豆株早起落叶;粒重下降,秕荚率和青豆率增加,降低蛋白质和油的含量,严重影响大豆质量 叶部最早见到病斑的日期是7月上旬 ,8月中旬以后病害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9月初达到了高峰。随着生育进程的进展叶部病害开始缓慢下降,而荚部病害开始发展。 灰斑病豆荚 大豆灰斑病 大豆霜霉病 由鞭毛菌亚门东北霜霉菌(Peronospara manshurick)引起。 我国普遍发生,幼苗、叶片和种子均可发生。 病害循环 病菌在种子、病荚和病叶上越冬 由胚芽侵入引起系统侵染,借气流传播引起再侵染。 大豆病毒病 主要以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 SMV),只侵染豆科植

文档评论(0)

jiupshaieuk1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21213523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