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社会学视角下的乡村都化与村落转型-华南农业大学学报.PDF

地域社会学视角下的乡村都化与村落转型-华南农业大学学报.PDF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域社会学视角下的乡村都化与村落转型-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华 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版) 2016年第4期 JOURNAL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第15卷)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地域社会学视角下的乡村都市化与村落转型 田 鹏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211199) 摘 要:基于地域社会学视角审视中国乡村都市化进程,以地域社会分析框架从地域动力机制、社会样 态及整合机制三个维度系统性考察超级村庄及城中村两种特殊地域社会类型。超级村庄是典型的市场 导向内生模式,而城中村则属于行政驱动外生型模式;超级村庄地域社会样态呈现一种城乡衔接带特 征,而实践中的城中村则是一种新型都市村社共同体样态;超级村庄通过一种后集体主义整合机制实现 集体不散的神话,而城中村则通过复调型整合机制实现暂时性秩序,最终实现类贫民窟式的流动人口聚 居区向现代城市社区转型。中国多元城镇化战略不仅要求学术界突破城乡二元对立的传统理论范式, 也成为中国政府能否在城乡统筹意识话语中突破单向度发展主义模式和传统城乡二元体制的制度壁垒 从而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之实践试金石。 关键词:乡村都市化;超级村庄;地域社会;城中村 中图分类号:F3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202(2016)04-0110-08 [1]   中国“乡村都市化”(RuralUrbanization)研究是人类学者回归本土田野的一次学科实践 。自 20世纪80年代,人类学大师费孝通提出“小城镇 大问题”学术观点并陆续提出苏南模式、珠江三 角洲模式以及温州模式等一系列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学术议题后,志在富民就成为中国乡村都市 化的内生使命。中国大陆关于城乡二元互动的相关研究大致集中在人类学(尤其是都市人类学)、 社会学(尤其是农村社会学)、政治学(尤其是农村政治学),且分别冠之以“乡村都市化”、“农民市 民化”或“农民工市民化”、“乡村治理现代化转型”;同时,随着城乡二元实践的不同阶段,其研究 重心和核心议题也经历了下述变化:第一,流动人口聚居区。以人类学者项飚关于北京浙江村[2] [3] 和王春光关于巴黎的温州人研究 为典型。第二,工业型村庄或内生的村庄。以折晓叶、陈婴婴 [4] [5] 关于超级村庄 和周怡关于华西村的研究 为典型。第三,城中村。以李培林、蓝宇蕴关于羊城 [6] [7] [8] 村 、石牌村 和周大鸣关于南景村、凤凰村、大宁社区等的研究 为典型。第四,城郊农民市民 [9] [10] 化。以文军关于上海城郊地区农民市民化 和刘传江关于农民工、二代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入 的 系列研究为典型。第五,“撤并村庄”和农民集中居住区研究。以王春光关于城市化进程中的行政 [11] [12] 社会实践逻辑 和叶继红等关于江苏农民集中居住区的相关研究为代表 。通过上述研究的爬 梳发现,不同学科视角和理论框架下的研究成果难以进行理论对话并形成系统性学术话语;同时, 即使同一学科内部也因单纯问题取向的研究路径导致“见树不见林”的碎片化、散点式知识格局, 从而无法形成学科内部的研究体系和学术脉络。因此,中国乡村都市化与村落转型研究亟需一种 超越问题取向和地理空间界限的研究进路,考察新型城镇化战略下中国城乡地域社会类型及其社 会样态变迁。正如田毅鹏所言,中国城乡关系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必然要求相关学者超越既定学科 界限将城乡关系置于一个更大的理论范式和分析框架中,而在日本逐渐兴起的地域社会学中的地    收稿日期:2016

文档评论(0)

wumanduo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