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东部池上断层全段之地表破裂与变形带调查及构造特性分析.PDFVIP

台湾东部池上断层全段之地表破裂与变形带调查及构造特性分析.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台湾东部池上断层全段之地表破裂与变形带调查及构造特性分析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 第廿六號,第 1-15頁,民國一○一年六月 臺灣東部池上斷層全段之地表破裂與變形帶 調查及構造特性分析 1 1 2 1 姜彥麟 、朱傚祖 、李建成 、黃志遠 摘要 池上斷層位於台灣東部,為花東縱谷斷層系統中地表潛移活動最明顯、快速的一個 區段。過去一、二十年來,池上斷層的地表破裂相關研究較集中於池上鄉附近地區 10 公 里範圍內;然而 65 公里長之池上斷層沿線上,仍有一些未正式報導的地表破裂與構造地 形。故本研究對池上斷層全段,進行仔細的構造地形與地表潛移破壞之野外調查。根據 我們的調查結果,並綜合前人相關之資料,我們認為池上斷層在春日至泰林地區、觀音 地區、東竹至羅山地區、電光地區、瑞源地區,除了主斷層外,尚有具活動性的分支斷 層存在。 而池上斷層的變形帶隨不同地區寬窄不定、從數十公尺到數百公尺。例如春日 鍋蓋樑、東竹連續小丘、瑞源二層坪,這些大小不一的構造小丘,皆為受池上斷層活動 而上盤隆起的變形帶。綜合本文地表破裂調查及前人地震特性的研究,本研究將池上斷 層可分為兩個區段:北段春日至東竹地區約 30 公里長,地表破裂及構造地形較不明顯, 且在近地表無明顯的地震事件;南段富里至瑞源地區約35 公里長,則有明顯的斷層崖且 近地表有明顯的地震事件。池上斷層不同地區的地表變形帶的詳細分布,仍需要更密集 且持續的相關研究,方能將池上斷層之主斷層及分支斷層位置與變形帶範圍的精度提升。 關鍵詞 :池上斷層、地表破裂、變形帶。 一、前言 1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Central Geological Survey, MOEA ) 2 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Earth Sciences, Academia Sinica ) 2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廿六號 池上斷層位於臺灣東部,為花東縱谷斷層系統中地表潛移活動快速的一個 區段(Bonilla, 1975 ;Yu and Liu, 1989 ;Angelier et al ., 1997 ;Lee et al ., 2003 ;陳文 山等,2008) ,約為北北東走向,為一向西逆移並帶左移分量之活動斷層(Lee and Angelier, 1993 ;Yu et al ., 1997 ;Yu and Kuo, 2001 ;林啟文等,2009) 。池上斷層 的命名使用及分佈範圍,不同學者有一些不同的用法(如Lee et al ., 2006 ;陳文 山,2008 ;林啟文等,2009等) 。本文沿襲中央地質調查所近期出版之活動斷層 條帶地質圖(陳文山,2008 ;林啟文等,2009 )之用法:池上斷層北起於花蓮 縣玉里鎮春日里,南至臺東縣鹿野鄉瑞隆村,全長約65公里。池上斷層的構造 地形上,最明顯的斷層崖發展分佈在其中段之池上地區(Hsu, 1962 ;石再添等, 1986 ;楊貴三,1986 ;沈淑敏等,2006) 。大地測量資料亦顯示池上斷層在池上 之大坡、錦園地區有明顯的潛移變形,間震時期的潛移速率約2-3 cm/yr (Lee and Angelier, 1993 ;Angelier et al ., 2000 ;Yu and Kuo, 2001) ,且潛移速率的變化與乾 濕季有關:溼季潛移速率比乾季快(Lee et al ., 2003 ;2005) 。淺層震測資料(Chow et al., 2001 ;黃宏元,2002 ;曾彥祺,2008)則顯示池上斷層除了主斷層外仍有一些 分支斷層(包含背衝斷層) ,並可與地表觀察之人工建物破裂帶(Angelier et al ., 2000)及槽溝剖面中(陳文山,2005, 2006 ;朱曜國,2007)沖積層的斷層及褶曲相 對應。而1951年玉里池上地震(規模6.2) (Chen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