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学研究]我的灵魂遇见动物3
我的灵魂遇见动物作者:盖瑞科瓦斯奇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06月猩猩可可的眼泪
那么,动物会感到悲痛吗? 人类会为他们的宠物感到悲伤,这一点是确定的。我的许多会众都曾在他们的动物友伴去世时,来找我辅导并寻求慰藉。失去心爱的狗儿或猫咪,会让人陷入沮丧忧郁及伤心悲痛之中,这是相当自然的事。但是当我第一次听到关于大猩猩可可的故事时,却感到万分的震惊:这只母猩猩为了她的宠物小猫,陷入了极度哀伤的深渊。可可的故事让我确信,动物也和人一样,对生命的结束有着强烈的感觉。 可可是一只低地母猩猩,她是世界上进行最久的大猩猩语言研究对象,以她作为研究主角已超过二十年之久。可可不会讲话,但却能用美国手语(Ameslan)与人沟通。她的老师是来自加州大猩猩基金会(California Gorilla Foundation)的法兰辛·佩妮·帕特森博士(Francine“Penny”Patterson),透过她的协助,可可学会了超过五百个字。利用这些字,可可告诉佩妮自己想要一只小猫当作生日礼物,事实上,她只是将两根手指画过自己的脸颊代表胡须,就这样比画出了“猫”这个字。 于是,有一天,三只小猫被带到了加州伍德塞(Woodside)的一个乡村庭院中,那是可可居住的地方。这些小猫一出生就被母亲抛弃,由一只活泼的狗充当养母,并在他们出生的头一个月里哺育他们。可可以大猩猩独有的温柔动作轻轻抚摸他们,然后选了其中一只当作她的宠物。那是一只灰色皮毛、没有尾巴的小猫,可可为他取名为“球球”。 可可非常喜爱她的新朋友球球,常常会闻闻它或是温柔地摸摸它。她会用双手将球球环抱在怀中,并且试着要给它喂奶,仿佛它是只小猩猩一样。不过,可可很惊讶小猫会咬她,每当球球咬她的手指时,她便会比画出“脏脏”或“马桶”的手势,这通常是她用来表示“不可以”的方式。虽然如此,可可还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用手势教会了这只小猫来帮她搔痒,这是大猩猩最喜欢的游戏之一。 “可可好像认为猫能做到大部分她能做到的事。”佩妮说。 “软——好——猫”可可经常这么说。 没有想到,在某一天的夜里,球球逃出了大猩猩基金会,意外地被一辆车撞死了。当可可得知这件意外事故之初,表现得仿佛她没听到或是无法了解似的,但是几分钟后,我们听到可可的啜泣声,她开始以一种高音呜咽着。在失去小猫后的一个星期间,每当有关猫咪的任何事物出现时,可可便会哭泣,从那以后,只要有人提到那只猫咪,可可就会比画出“伤心——皱眉”和“睡觉——猫咪”来作为回应。 这只大猩猩显然非常想念她的猫咪朋友,但是她对发生的事情究竟了解多少呢?幸好这可以直接问可可。于是,大猩猩基金会的一位工作人员玛琳·希恩(Maureen Sheehan),询问了可可对于死亡的看法。 “大猩猩死亡后会到哪里呢?”玛琳问道。 “舒服——洞穴——再见”可可回答,并且比画出吻别的手势。 “大猩猩何时会死亡呢?”玛琳又问。 这次可可回答的手势是:“困苦——老” “大猩猩在死亡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是快乐?是悲伤?还是害怕?” “睡觉!”可可回答。 事实上,大猩猩不仅仅只会哀悼,他们显然也和人类一样,会仔细深思自身的死亡。而当挚爱的人死去的时候,他们也和丧失亲友的人类一般,会为了那些同样萦绕在我们脑中的疑问而感到困惑且挣扎。 所有的生命都会死亡!这是一个永远不会改变的事实,然而长久以来,我们一直认为只有人类才能了解并觉知这个事实。在哲学家思辩千年的古老议题里,人类是唯一一种动物,会把死亡视为一个理性思维及情感纠葛的“问题”。哲学家厄尼斯特·贝克(Ernest Becker)在他获得普利策奖的作品《否定死亡》(The Denial of Death)一书中指出,人类和所有其他的生物之间被画了一道壁垒分明的区隔界线。他认为其他生物是“活在一个狭隘且窄小的世界里,只能看到现实的一小块碎片。他们体内有某种神经化学方程式,驱使他们跟着鼻子走,并把其他所有事物关在外面”。而人类则是“一种急于学习外界知识,并且对各种经验都乐于打开心胸接受的动物”。 根据贝克及其他哲学家所言,我们的记忆力以及先见之明,让人类在这世界上拥有了一个崇高却不幸的地位。我们的高等智慧让我们不只能够看到现在,还能在无尽的时间长廊中回顾过去及展望未来。我们可以透过望远镜亲眼看到繁星的诞生,也能经由研究化石来了解大陆板块的漂移和灭绝许久的生物形态。然而,这种崇高的优势也让我们预见了无法避免的死亡,并且开始自问:在这浩瀚且不断变化的宇宙生涯中,我们短暂的生命究竟有什么意义? 人类的生命之所以会在欢乐中带着一丝忧郁,甚至是夹杂着伤痛心酸,正是来自于我们?死亡的认知与思考。而且,根据贝克等哲学家所说:就是这种自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