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马福田右线隧道工程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马福田右线隧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DIy1K6+380-DIy1K6+727
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二○一○年 十一月
目 录
一、编制依据及原则 3
1.1编制依据 3
1.2编制原则 3
二、工程概况 3
2.1工程简介 3
2.2主要工程数量 4
2.3技术参数 4
三、施工组织总体安排 4
3.1 管理目标 4
3.2开工前的各项工作准备 5
3.3 材料供应计划 5
3.4 施工组织管理机构及主要劳力配置 6
3.5 主要临时设施布置 7
3.6施工机械设备配置 8
3.7施工进度安排 8
四、施工方案、方法及工艺 9
4.1施工方案 9
4.1.2主要工序拟采用的方法 9
4.1.3 风、水、电布设方案 11
4.2 施工方法及工艺 11
4.2.1施工测量 11
4.2.2洞口及明洞工程 12
4.2.3超前支护 12
4.2.4洞身开挖 16
4.2.5隧道出碴、运输 18
4.2.6初期支护 19
4.2.7防排水设施施工 25
4.2.8 结构砼施工 27
4.2.9隧道通风与防尘 30
4.2.10 施工临时排水 31
4.2.11监控量测及超前地质预报 32
4.2.12隧道安全设施施工 34
五、施工技术措施 35
5.1砼耐腐蚀、耐久性技术措施 35
5.2一级防水标准施工技术措施 36
5.2.1砼防水 36
5.2.2施工缝、变形缝处理 36
5.2.3衬砌防裂措施 36
5.3特殊地段施工 37
5.4大断面隧道施工技术保证措施 37
5.5塌方预防及处理技术措施 38
5.6塌方的处理技术措施 38
5.7隧道施工应急预案 39
5.8做好竣工文件的编制及工程移交工作 40
六、工程质量保证措施 41
七、安全保证措施 43
八、文明施工措施 47
九、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措施 47
十、附图、附表 49
马夫田右线隧道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一、编制依据及原则
1.1编制依据
(1)国家、铁道部、地方政府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条例、规定;
(2)国家及铁道部对本项目的相关批复文件;
(3)国家和铁道部现行设计规范、施工指南、验收标准、技术规程(暂规)等;
(4)铁道部与地方政府的有关协议、纪要等;
(5)经批准的设计文件和设计技术交底资料、纪要;
(6)承发包合同、招投标文件(施工单位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的依据);
(7)当前铁路建设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施工装备水平;
(8)现场详细的施工技术调查资料;
(9)其它相关依据。
1.2编制原则
(1)保证重点、统筹安排,确保工期的严肃性。施工组织安排尽可能组织平行、流水作业,合理安排施工顺序,保持均衡生产。
(2)科学合理配置机械设备,全面提高机械化程度,充分发挥设备配置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施工进度。
(3)推行新技术、新工艺;实行规范化、标准化作业,以一流的管理创优质名牌,确保创优规划和质量目标的实现。
(4)科学布置现场,合理安排工序,注意环境保护,推行文明施工,确保安全生产。
(5)合理投入,控制成本,节约用地,节约投资。
二、工程概况
2.1工程简介
2.1.1马夫田右线隧道位于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境内,中心里程为DIy1K6+653.5,起讫里程为DIy1K6+380~DIy1K6+927,全长547m。本遂按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200km/h,客运专线单线隧道设计。进口采用单压式明洞门,出口采用耳墙式洞门,与成贵马夫田右线隧道出口洞门合修。
2.1.2地形、地貌及工程地质
本隧道地处川黔经向构造体系南段西侧,由一系列走向南北的单式褶皱群或复试褶皱及相应的压性断裂组成,褶皱断裂密集成带,成线状延展,龙洞堡以后北东向构造较发育。就褶皱言之,以宽缓的的大背斜或复式背斜带与紧密挤压或倒转的向斜带相间为特征,后者极为显著在宽缓的背斜带上,往往发育着北东和北西两组共轭的扭性断裂,以及追踪它们而形成的东西方向曲褶延伸的横张断裂,显示着它们系由于东西方向的挤压作用而形成的一套构造形迹。在向斜紧密挤压带中,则以大量走向南北的逆冲断裂带平行延伸为特征。不整合于下伏地层之上的下第三纪红层形变微弱,第四纪以来也有构造活动。区域性南北向构造主要有龙里复背斜、贵阳复向斜;北东向构造主要为谷脚褶曲带。以岩溶水为主,裂隙水次之,以较均匀的网状岩溶裂隙水为主要特征。这些富水区多位于网状构造发育、或线性构造密集的低洼地区,地形上往往是岩溶盆地、岩溶谷地、或浅切割的盆地分水岭地形。背、向斜翼部,被夹持在碎屑岩之间的碳酸盐岩岩溶水呈南北向带状分布,并以管道水为特征,排泄带在东西向槽谷中,在砂页岩与石灰岩的接触处往往有岩溶大泉或地下暗河出露。地下水多以潜水形式存在,部分微具承压性。
经取58组水样分析试验,沿线地表水、地下水水质类型主要以HCO3-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