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文学论文李渔文学创作思想试探
李渔文学创作思想试探
李渔文学创作思想试探
赵炎秋(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长沙)
摘要:作为明清最重要的文学批评家,李渔的创作思想至今仍有一定的价值。李渔认为文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学。李渔强调文学虚构,对于虚构的作用、重要性与方法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李渔重视创作主体的作用,提出作家创作时应该“设身处地”,并探讨了“心”“笔”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李渔;文学创作;生活;虚构;创作主体
中图分类号:I 20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942(2010)05–0001–05
李渔是明清时期与金圣叹齐名的文学批评家。两人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叙事文学尤其是小说与戏曲文学上面。金圣叹侧重小说,而李渔侧重戏曲。李渔对文学创作有比较深入的研究,有些思想至今仍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试从三个方面对李渔的创作思想作一系统研究。
一、李渔论文学和生活与时代
中国古人讲究天人合一,文道常与天道联系起来。刘勰认为:“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矅,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9-11人与自然,本是一体。
天地之道,通过自然显示出来,是自然之文,通过人显示出来,则是人文之文,即文章。李渔看法与此类似:“文章者,心之花也;溯其根荄,则始于天地。天地英华之气,无时不泄。泄于物者,则为山川草木;泄于人者,则为诗赋词章。故曰:文章者,心之花也。”319这里所说的“天地英华之气”,即刘勰所说的“道”,通过物表现出来,是山川草木,通过人表现出来,则是诗赋文词。
李渔的这一思想,可以说只是吸取了传统的说法,无甚创新,但他从这一思想出发,提出了文学与时代相联系,随时代而发展的观点,则有一定新意。在前引那段话的后面,李渔接着指出:花之种类不一,而其盛也亦各以时,时即运也。桃李之运在春,芙蕖之运在夏,梅菊之运在秋冬。文之为运也亦然:经莫盛于上古,是上古为六经之运;史莫盛于汉,是汉为史之运;诗莫盛于唐,是唐为诗之运;
曲莫盛于元,是元为曲之运。运行至斯,而斯文遂盛;为君相者特起而乘之,有若或使之者在,非能强不当盛者而使之盛也。319
在《闲情偶寄·种植部·草本第三·金钱》中,他将四季所开之花比如为天工作文的过程,“梅花、水仙,试笔之文也”,“开之桃、李、棠、杏等花,则文心怒发,兴致淋漓”,“迨牡丹、芍药一开,则文心笔致俱臻化境”,而金钱、金盏等花,则为天工精力不济之时的塞责之作,“犹人诗文既尽,附以零星杂著者是也。”[3]246李渔认为,文学的盛衰与时代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学,当时代不利于某种文学的繁盛时,单凭人力是无法使这种文学繁盛的。有的时候某种文学的繁盛看似因为某些有地位有影响的人的提倡,但其实这些人也只是顺应了时势而已。因此,李渔提出,文学应该随着时代而变:“凡人作事,贵于见景生情,世道迁移,人心非旧,当日有当日之情态,今日有今日之情态,传奇妙在入情,即使作者至今未死,亦当与世迁移,自啭其2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舌,必不为胶柱鼓瑟之谈,以拂听者之耳。”[3]109时代是变化的,读者也是变化的,文学贵在与时代、读者相契,而不应一成不变。应该说,李渔的这些观点是正确的而且比较深刻的,虽然他得出这些观点的前提现在看来有些牵强,但放在“天人合一”思想传统中,也不是不可理解。刘勰在《文心雕龙》“通变”“时序”等篇中从政治教化、学术风气、文学作品自身的发展、杰出人物的提倡、时代风气和作家个体因素等六个方面探讨的文学与时代的关系,强调文学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强调继承与革新。与刘勰相比,李渔的观点不够全面、系统,但也有自己的特点。他强调了读者的因素,强调了文学的发展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杰出人物的提倡也只能在顺应时势的前提下才能产生作用。在皇权至上的封建社会,这种见解还是难能可贵的。
李渔强调文学的变化与“道”和“天地之气”的联系,是从“根源”的角度出发的,在“现实”的层面上,他并非没有看到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上面“变旧成新”一节中的引文就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李渔强调文学作品必须以现实生活为依据:“凡作传奇,只当求于耳目之前,不当索诸闻见之外。”戏曲或者说文学作品要描写人们熟悉的日常生活,这样才有真实性,才能为读者所喜爱。如果写的情节荒诞不经,则必然为读者所唾弃。“凡说人情物理者,千古相传;凡涉荒唐怪异者,当日即朽。”[3]24-25李渔认为,作者只有深入生活,才能了解生活,写好作品。他少时读《孟子》,中有“自反而缩,虽褐宽博,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烟草谷氨酸杆菌RL-LL12菌株及其在除氮中的应用.pdf VIP
- 网络设备命名规范.doc VIP
- 局部解剖学(山东联盟) 智慧树 知到答案.docx VIP
- 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D81-2017.pdf VIP
- 《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学课件.pptx VIP
- 《民法典》合同编实务培训课件.pptx VIP
- 2024-2025学年初中信息技术(信息科技)泰山版(2019)第2册教学设计合集.docx
- 2019《建筑施工承插型盘扣式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231-2010.pdf VIP
- QC-T 735-2005 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方向把角度 宽度尺寸.pdf VIP
- 品管圈QCC成果汇报之降低中心静脉导管堵管率护理课件.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