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当代中国论文“我不过一个影”
“我不过一个影”
【内容提要】
“影”是中外都有的古老原型,隐喻人类对自身2重结构的认识。“我不过1个影”则是鲁迅用诗化语言对人的本质所作的诠释,更是自我观照与自我选择。本文通过《影的告别》1文来讨论鲁迅的精神特质,尤其是鲁迅与中外各种精神遗产的复杂关联。
拙著《鲁迅的生命哲学》最后1章论《野草》,其中当然涉及《影的告别》。但以几百个字来“例解”1篇被不少学者视为“最难读”的名作,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专文申论之念很久,1拖至今。
认识鲁迅的精神特质,《影的告别》极具个案性。虽然,它与《过客》、《墓碣文》、《死火》等名篇1样,读者可借以直观其人,但是,倘要寻找鲁迅与中外各种精神遗产的复杂关联,《影的告别》要比诸篇更具可辨识性。
1
孙玉石先生曾经用“象征”说为《野草》研究打开1个缺口,尔后不断有人撕出更大的口子,但终敌不过无形的修复力。这与政治原因没有多大关系。正如诗学研究的1般情况1样,政治原因退场,社会学化 却是1个尾大不掉的习惯。笔者曾尝试以“听梦”的姿势读《野草》,王吉鹏先生就此评论道:“在沿着哲学玄思,存在本体论的道路上1路飚扬的同时,研究者也过于避实就虚,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野草》文本本身,而沉湎于哲学思考的高蹈境界,这又是1种矫枉过正。”
笔者特别看好“避实就虚”这个用语。这的确是1个10分中肯的概括:质疑“坐实”而“听梦”,这还不是“避实就虚”?
不过我同时要指出的是,“避实就虚”不是我的刻意为之,而首先是鲁迅本人的写作姿势。
根据有2:其1,鲁迅说野草是他的哲学。哲学就是形上,形上就是“虚”,就是“玄思”,这些词有时可以互训互换。其2,《野草》最诗化的几篇,多是“我梦见”,而梦就是”虚”而不是“实”。
也就是说,“虚”是“《野草》文本本身”的实情。如果这1点没有太大疑问,那么“听梦”就不是绕道走的“避实就虚”,而恰恰是直面文本的“如实”听来。因此我至今认为这是《野草》的1种读法。这里旧话重提,与其说是为旧作辩护,不如说是借此向读者交代本文的立论角度。这实出于不得已,因为《影的告别》是更典型的“避实就虚”,除了写作动机等知识性考据,我们无法将文本本身实证化和社会学化。
比如劈头1句就是那样的谬悠不实:
“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说出那些话。”
有谁能用逻辑界定,或者用经验性语言指明“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是什么时候?我想无人可以做到。这是因为“不知道时候的时候”根本就不是1个可以实然判断的物理时刻(或社会学时间)。
“知道时候的时候”1定是在日常认知状态中。人在这个时候,大概是不会有形而上学的哲学沉思的,也是不会有诗的。“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姑称“超时候”。“超时候”将“时候”悬置,“超时候”说话,只能是超验语态。也就是说,《影的告别》之所诉,不是某种时刻的认知判断和心理现象,所以不能将其仅仅读作鲁迅某个阶段的“苦闷”、“灰暗”,而后来“克服了”的过去时。虽然某种机缘性偶在体验的确是作者的写作契机。
《影的告别》为什么难读?与其说是作者的晦涩造成,不如说1个多世纪以来的社会学眼光遮蔽了读者。 它造成了1种大同小异的解释共同体(interpretive community),于是很难看到或想到:“影”其实是1个古老的原型,是中西文化史上都曾有的1种形上隐喻,是东方与西方诗哲们都曾不约而同用过的1个经典寓象。虽然下面将证明,《影的告别》与1些历史之“影”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联,但我宁可强调,鲁迅写作时是否想到这些经典,是否有意为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此之影与彼之影存在1种互文关系。1种原型无数次地被记忆和生成,不过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正如历史上难以计数的咏影之作和有关神话之所以可能,就在于人类有同样的人生之谜。
如果我们对所熟悉的认识图式稍加搁置,由此及彼地打开思路,应该说是很容易做到的事。可是习惯老是牵着鼻子走,于是1些简单的联想也成了不可能。
比如论者很难由此联想到老生常谈的柏拉图之“模仿”论。柏氏的学说被概括为理式论(通译理念论),其实理式论也可以叫模仿论、影子论。从另1个方向命名罢了。这个学说认为,不可见的理式世界才是真实的,可见的感官现象不过是这理式世界的影子。这样,肉身之人也不过是人的理式的1个模仿。模仿的名词化就是指人的理式派生出的影子。中国高校的文学理论课通常会批判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两层模仿即“模仿的模仿”理论,“模仿的模仿”其实也就是“影子的影子”。
又比如我们更难联想到《圣经》文化。
“影”在《圣经》中是与“光”相连的,可见“影”在《圣经》中是怎样1个重要的隐喻。根据《圣经》的说法,上帝是“真光”,“真光”照亮世界,或者说万物反射或分有上帝的光,所以上帝是“众光之父”。这里的光绝不是物理世界的可见光,它是纯粹的,不可改变的:“众光之父……,在他并没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工作坑锚喷支护方案.doc
- 工厂供电第五版(刘介才)课后题答案_课后习题答案.doc
- 工厂实习报告(厦门理工).doc
- 工商093-陈挺-论文正文.doc
- 工建毕业论文.doc
- 工学院毕业论文-铜矿床矿化特征范文免费预览.doc
- 工程建设监理基本理论和相关法规讲义1.doc
- 工程建设监理基本理论和相关法规讲义10.doc
- 工程建设监理基本理论和相关法规讲义11.doc
- 工程建设监理基本理论和相关法规讲义2.doc
- 重庆市两江新区2025届中考历史模拟试题含解析.doc
- 2025届山西省晋南地区中考生物模拟预测题含解析.doc
- 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2025届中考历史模试卷含解析.doc
- 浙江省杭州市周浦中学2025届中考生物模拟预测题含解析.doc
- 江苏省盐城射阳县联考2025届中考五模历史试题含解析.doc
- 2025届江苏省南师附中集团达标名校十校联考最后历史试题含解析.doc
- 甘肃泾川县2025届中考历史押题试卷含解析.doc
- 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市级名校2025届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解析.doc
- 2025届辽宁省葫芦岛市名校中考历史押题卷含解析.doc
- 2025届四川省师大一中学中考历史对点突破模拟试卷含解析.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