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该文档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您的个人权益,请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
《中文摘要》
本論文為科技部提升私校研發能量「從社會網絡觀點探討知識建構:健康體
適能跨文化研究」成果的一部份,由總計畫完成。研究目的在瞭解受測者「媒體
使用」、「參與社團的情況」、「人口學變項」、「運動狀況」及「情緒」作為
自變項,「受測者社交網聯經驗」、「運動後效果」、「運動後情緒」和「科技
介入」作為中介影響變項,對於受測者「健康體適能知識建構」的影響。
研究結果發現,人口學變項對健康體適能知識建構並無顯著影響;「是否參與
健康體適能實體和線上社團」均對健康體適能知識建構產生影響,有參與者的健
康體適能知識得分較高。情緒與社交網聯經驗有顯著關連,正向情緒與社交網聯
有顯著的正相關,負向情緒與社交網聯有負相關,但未達統計顯著水準,其他情
緒(生氣、壓力大)與社交網聯也有關連,但未達統計顯著水準。
自變項與健康體適能知識建構階層迴歸分析之結果發現,受測者的運動後效
果與社交網聯經驗是解釋健康體適能知識建構的主要變項,而情緒、運動後情緒、
社團參與情況和運動習慣時間的長短則可以解釋部分的健康體適能知識建構,且
均呈現正相關 ;但運動後呈現負面情緒與使用FB頻率對健康體適能知識建構,
則呈現負面的相關性。
本研究根據階層回歸分析結果,進一步以統計軟體Mplus5.2 (Muthen
Muthen, 2008 )分析情緒、社交網聯經驗與知識建構之間的關係,發現正向情緒
確實有助社交網聯經驗及健康體適能知識建構。
關鍵字:情緒、社交網聯經驗、運動後效果、科技介入、健康體適能知識建構
壹、背景
世新大學於2013年以「從社會網絡觀點探討知識建構:健康體適能跨文化研
究」為題,向科技部申請提升私校研發能量案,獲得三年補助。計畫含總計畫和
四個子計畫。
本論文是總計畫的研究成果,是從社會網絡觀點出發,探討大學生健康體適能知識
建構的影響因素,特別著重 「社會網絡」、「情緒」、「運動後效果」,和「運動後
情緒」在知識建構過程中的角色,此外,人口學變項(如性別、就讀系所等)和大學
生的 「媒介使用」與健康體適能建構間的關係,也是本研究關心的。 研究成果希望對
於從 「社會網絡」與 「情緒」切入的知識建構理論做出貢獻 。
2
貳、健康體適能知識建構初探
一、理論考量[1]
本研究對於人類知識建構的理論版圖,主要受到以下幾個認知與知識建構理
論觀點的影響。
1 、延伸的心靈
Clark 在 1998 年提出〈延伸的心靈〉(The extended mind )一文之後,十年
來持續探索人類「心靈」(mind )的界線。他主要關心的問題意識是:人類的心
靈與世界(環境)是否截然二分?他這樣的提問方式,挑戰了西方哲學自狄卡爾
以來的心物二元論。傳統上對於上述提問有兩種回應,其一認為在身體之外的,
也就是在心靈之外;其二認為人類所形成的意義不在人類的腦袋裡,而是由外在
所決定,也就是心靈的外在論。Clark 在爬梳了大量的認知相關文獻後,大膽地
提出了第三種主張:也就是「主動外在論」(active externalism ),認為環境在
驅動認知活動中,扮演了活化的角色(Clark, 1998 ;翁秀琪,2011 )。Clark 進
一步在2008 年的書中,透過大量認知研究的案例與論證,說明在人類的認知活
動中,並非只靠人類的腦與心(head and mind )即能完成,身體(body )與環境
在人類的認知活動中也扮演了重要而積極的角色。因此,他質疑傳統認知理論以
頭腦(Brainbound )為主的,視心靈必然為內在的,並且被等同於頭腦(或是頭
腦與中樞神經系統)的說法,進而提出Extended (延伸)這個概念,把思考與認
知視為直接地,或條件式地仰賴身體或外在有機體的環境運作,因此,人類的認
知活動交織著頭腦、身體與世界(環境)三者(Clark, 2008 ;翁秀琪,2011 )。
2 、人類的認知與知識建構,除了是個人的,也可以是集體的、共創的。過去的
研究在討論知識建構時,多半會由個人的認知面為切入點,但如同Tuominen,
Savolainen Talja (2005 )所說的,集體主義(collectivism )假定人的知識建
構發生於與環境互動過程中,在此過程裏,人與環境都改變了。因此,人與社會、
環境(包括文化環境和物質環境,例如科技或工具)是處於對話關係。若用心理
學的「相關」(relevance )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