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工程科技]大兴安岭城镇体系说明书
附件1
大兴安岭地区城镇体系规划
(2004-2020)
说 明 书
组织编制:大 兴 安 岭 地 区 行 政 公 署
编 制:黑龙江省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2006年4月
黑龙江省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负责人与编制人员
院 长:王洪和
副 院 长 兼 总 规 划 师:赵景海
顾问总工程师、项目审核人:李之春
规划一所所长、副总规划师:陆 彤
:刘东亮、荣玥芳
:刘东亮
荣玥芳
戴利人
刁爱平
编 制 人 员:陆 彤 马 和 荣玥芳
刘东亮 刁爱平 戴利人
孙 异 孙英博
大兴安岭地区行署建设局
负责人与编制人员
局 长:张唯东
副 局 长:李保林
规划管理科科长:杨晓晨
规划管理科科员:胡增宇
前 言
受大兴安岭地区行署委托,黑龙江省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于2003年8月承接了《大兴安岭地区城镇体系规划(2004~2020)》编制任务,同时成立了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和项目编制工作组。
2003年8月下旬,编制组全体成员赴大兴安岭地区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现场踏勘和调研工作,调研工作深入到大兴安岭地区3县4区和4个独立林业局。在调研过程中,得到了各县区局建设部门及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协助,在此表示感谢!
经过项目组全体成员紧张的工作,提出了《大兴安岭地区城镇体系规划》阶段性成果,于2004年3月与6月两次向大兴安岭地区地林直主要相关单位领导进行了汇报,会上听取了与会领导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了认真修改和完善。
本次规划除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编制大兴安岭地区城镇体系规划外,还根据大兴安岭地区的特殊情况,就以下3个方面进行了重点研究:一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二是林业发展方向研究,再就是区域管理体制问题研究。本次规划重点涉及经济、社会、环境和城市发展等方面的10个内容,具体如下:
1.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2.林业替代产业研究
3.城市功能重新定位
4.确定城镇体系结构
5.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及生物多样性恢复
6.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7.区域基础设施系统研究
8.区域综合防灾系统研究
9.区域社会设施系统研究
10.区域管理体制研究
大兴安岭地区行署和黑龙江省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均非常重视本规划,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希望就大兴安岭地区城镇体系规划中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以期更好地指导大兴安岭地区城市建设。由于时间较紧,一些情况又错综复杂,难免有不妥之处,敬请多提宝贵意见。
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区域基本情况 1
一、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1
(一)自然条件 1
(二)自然资源 1
二、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
(一)社会发展概况 2
(二)经济发展概况 3
(三)区域交通发展概况 3
三、大兴安岭地区林业开发历史沿革 3
第二章 规划总则 6
一、规划期限、背景及范围 6
(一)规划期限 6
(二)规划背景 6
(三)规划范围 7
二、规划目的及原则 7
(一)规划目的 7
(二)规划原则 7
三、规划依据及指导思想 7
(一)规划依据 7
(二)规划指导思想 8
四、规划方法 8
第三章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背景分析 9
一、区域发展优势条件分析 9
二、区域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10
第四章 大兴安岭地区城镇发展战略 12
一、区域发展战略 12
(一)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12
(二)产业发展战略构想 13
二、城镇发展战略 15
三、城镇经济区 16
(一)城镇经济区划分原则 16
(二)城镇经济区的划分 17
第五章 区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预测 18
一、区域人口及城镇化水平现状 18
二、区域总人口预测 18
(一)人口发展历史特点 18
(二)全区人口发展趋势预测 20
三、城镇化水平预测 20
(一)城镇化发展目标 20
(二)城镇化战略对策 20
第六章 区域城镇体系发展战略 22
一、区域城镇体系现状特征及存在问题 22
(一)职能结构现状 22
(二)等级规模结构现状 22
(三)空间结构现状特征 23
(四)区域城镇体系存在的问题 24
二、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24
(一)等级结构优化原则 24
(二)等级规模结构变化趋势 24
(三)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25
三、城镇职能结构规划 25
(一)城镇职能规划思路 25
(二)城镇职能结构规划 26
四、城镇体系空间规划 27
(一)区域空间发展模式的选择 27
(二)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28
(三)城镇体系空间协作 28
五、行政区划调整 28
六、林场撤并调整 29
(一)林场撤并现状情况 29
(二)林场撤并存在的问题 29
(三)林场撤并调整 30
七、城镇建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