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辛词风比较谈.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苏辛词风比较谈

苏轼和辛弃疾同属豪放派词人,虽同为豪放,但在词坛中却各领风骚,平分秋色。 下面就让我从苏轼和辛弃疾的生平、际遇、经历和个性等角度,对他们在词风上的自我形象、艺术风格、思想感情等方面进行比较。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他的家庭富有文学传统,祖父苏序好读书,善作诗。父亲苏洵是古文名家,曾对苏轼及其弟苏辙悉心教导。母亲程氏有知识且深明大义,曾为幼年的苏轼讲述《后汉书?范滂传》,以古代志士的事迹勉励儿子。苏轼学识渊博,思想通达,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如鱼得水。苏轼对儒、道、释三种思想都欣然接受,而且认为它们本来就是相通的,这种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是苏轼人生观的哲学基础。苏轼拥护儒家反世济民的政治思想,22岁中进士,26岁又中制科优入三等。他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由于注重政策的实际效果,他在王安石行新法时持反对态度,而当司马光废除新法时又持不同己见,结果多次受到排斥打击。但只要环境允许,苏轼总是尽力有所作为。然而苏轼的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职,未能充分发挥他的政治才干。44岁时遭遇“乌台诗案”,险遭不测,晚年更被一贬再贬,直到调往荒远的海南,与黎族人民一起过着艰苦的生活。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的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这种超然物外的乐观、豁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沉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活力。 辛弃疾(公元1140—1207),字幼安,自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时年22岁的辛弃疾揭竿而起,聚众两千人竖起抗金旗帜,投奔耿京部下反金。辛弃疾深谋远虑,智略超群,26岁上奏《美芹十论》,31岁进献《九议》,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还具有随机应变的实干才能,并创建威震金兵的“飞虎军”,辛弃疾凭借他的智勇和胆略深受人民拥护,不失为一个有清醒政治头脑忧国忧民的好官。半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诩的辛弃疾,南归后本来希望尽展其雄才将晚,挥拥万夫,横戈杀敌。然而,自隆兴元年,符离之役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向金朝俯首称臣,纳贡求和,使得英雄志士请缨无路。报国无门而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更受到歧视而不被信任。从29岁到42岁,13年间调换14任官职,使他无法在职任上有大的建树和作为。辛弃疾积极进取的精神,抗战复国的政治主张本来就与当时只求苟安的政治环境相冲突,而他的傲岸不屈,刚正独立的个性更使他常常遭人嫉恨谗害和排挤。42岁的壮年即被弹劾罢职,闲居江西上饶带湖十年,52岁起复福建提刑,三年后又被诬陷落职,再度赋闲八年后,辛弃疾出山,但未受重用,68岁时含恨而死。 从上面苏辛二人生平及创作道路来看,苏轼和辛弃疾都有一颗豁达的心胸,远大的抱负,崇高的理想,并且始终为之努力奋斗。二者一生经历都颇为坎坷,壮志难酬。二者都是政治上没有太大建树(当然与自身才华无关),可二者在文学创作上却有巨大的成就。苏轼一人改变了词为艳科的藩篱,开创豪放词风,使词的意境更为广阔,而辛弃疾将豪放词风发扬光大并自成一家,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驱。 “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词风变革的主要武器。在形式上无论是词的表现手法艺术技巧还是语言音律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增强了词这一派诗体的表现功能。所谓“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这在苏词中较成功的表现在用题序和典故两个方面。辛弃疾在苏轼“以诗为词”的基础上,进而“以文为词”,即将古文词赋中常用的章法和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于词。以文为词,既是方法的革新,也是语言的变革。稼轩独创性地用散文中的语汇入词,信手拈来,如从己出。不仅赋予古代语言以新的生命力,而且空前的扩大丰富了词的语汇。稼轩词真正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语不可用,合乎规范而又极尽自由的艺术境地。 苏词风格多样,开创了豪放派词风。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此词怀古抒情,写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上阕以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为主,意境开阔博大,感慨隐约深沉。起笔凌云健举,包举有力。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 其次,在词的内容上,苏轼塑造英雄形象,寄托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怀,表述自己的人生体验,抒发自我的人生理想,描绘自然风格,寄托遥深的咏物词,言情友情悼词的首创。而辛弃疾抒写爱国主义精神,展示英雄自我形象,追忆当年虎啸风生的战斗生活,抒发自己抗金北伐,表达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抒写英雄失败的无限焦虑,不满南宋朝廷的招安政

文档评论(0)

xcs8885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006513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