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地震研究与GPS资料探讨纵谷断层的分段意义.PDFVIP

从古地震研究与GPS资料探讨纵谷断层的分段意义.PDF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古地震研究与GPS资料探讨纵谷断层的分段意义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 第二十號 ,第165-191頁,民國九十七年五月 從古地震研究與 資料探討縱谷斷層的 GPS 分段意義 1 2 1 1 1 1 陳文山 林益正 顏一勤 楊志成 紀權窅 黃能偉 3 3 3 3 3 3 林啟文 林偉雄 侯進雄 劉彥求 林燕慧 石同生 3 盧詩丁 摘要 從古地震的同震變形行為以及 GPS資料推估的震間 (interseismic periods )變形特 性,將長達 150 公里的縱谷斷層劃分為四個斷層區段 ,由北而南為嶺頂斷層、瑞穗斷 層、池上斷層與利吉斷層 。各區段斷層特性,嶺頂斷層為左向的走向滑 移斷層 ,瑞穗 斷層 、池上斷層與利吉斷層則屬於朝西北西向的逆衝斷層 。 根據 GPS觀測資料 分析 ,瑞穗斷層上盤(海岸山脈)地表的位移向量場呈現向西 遞減 ,震間遞減速率的差值(interseismic slip rate deficit )為23.6 mm/yr (方位角294° ), 此差值相當於在斷層尖端的長期同震變形速率 ,為21.6-27.7 mm/y ,顯示瑞穗斷層的 淺部斷層帶在震間呈現鎖定狀態 (lock ),推測鎖定深度約在 8-12 公里。斷層尖端變 形只有在大地震發生同時才產生變形 ,從古地震研究顯示過去 700 年之間各大地震所 產生的垂直變動量約0.65 至3.4 公尺。 池上斷層呈現快速的震間變 形,斷層尖端的水平潛移速率約26.4 mm/yr (方位角 285° ),而斷層上盤區域幾乎沒有變形,顯然海岸山脈地塊的震間地表變形都集中在斷 層尖端 ,且呈現潛移 狀態 。從震間變形與2003 年成功地震的同震變形 ,推測池上斷 層在約 20 公里深度以上的斷層面具潛移作用 ,較深部斷層則處於鎖定狀態。但具潛 移的池上斷層還是會發生大地震 ,如同1951 年與2003 年地震 ,震源都發生在較深處 (約20 公里以下),而同震的地表變形量都較小。 1. 國立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 (Department of Geoscience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 2. 台灣探勘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Taiwan Prospecting and Engineering INC ) 3.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Central Geological Survey, Taiwan R.O.C. ) 166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二十號 前言 六百萬年以來 ,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的碰撞在歐亞大陸邊緣形成隆起的 造山帶 ,鄰近台灣的板塊邊界構造有東側的琉球海溝與東南側的馬尼拉海溝 ,兩 海溝之間又以縱谷斷層 ( )為界,連接這兩個隱沒帶(圖 Longitudinal Valley fault 一)。縱谷斷層除了是連接兩個隱沒帶的轉型斷層之外 ,也是弧陸碰撞帶的邊界

文档评论(0)

sunshaoy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