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力(胃蛋白酶量).ppt

  1. 1、本文档共8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消化力(胃蛋白酶量).ppt

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内在神经系统 由无数神经元(包括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及运动神经元)和大量神经纤维(包括内在神经纤维和进入壁内的外来神经纤维)组成。每一神经丛内部以及两种神经丛之间都有神经纤维互相联系,共同组成一个消化道内在的神经系统。 胃肠激素的作用 1. 调节消化腺分泌和胃肠运动 2. 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 3. 营养作用:促消化管组织代谢及生长的作用 目前认为对消化器官功能活动影响较大的 激素有5种:胃泌素、促胰液素、缩胆囊素、抑胃肽及胃动素。这些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分布部位及引起释放的主要因素见下表 (2)容受性舒张(胃特有) 食物对咽、食管等处感受器的刺激,反射性引起胃底、胃体的肌肉舒张 。 意义:容纳和暂时贮存食物,并保持胃内压基本不变。 (3)蠕动 食物进入胃5分钟出现;由胃的中部开始,到达幽门需1分钟;频率为3次/分钟。 意义: ①磨碎食物并使其 与胃液混合; ②将食糜逐步推入 十二指肠。 胃排空的影响因素 2.胃蛋白酶原 4.内因子 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可防止VB12被破坏和促进其吸收。 (三)大肠内细菌的活动 大肠内存在的正常菌群主要是E.Cloi,对人体也是具有重要的作用的,它们可以利用简单的物质合成VB和VK,供人体的需要。如果长期服用抗生素,会抑制细菌的活动,引起机体缺乏维生素。 (一)糖 形式: 单糖(半乳糖,葡萄糖>果糖>甘露糖) 机制 : 继发式主动转运 途径:入血 (二)蛋白质 形式: 氨基酸、二肽、三肽 机制: 继发式主动转运 途径:入血 (四)水的吸收 8-10L/日,以渗透方式被动吸收进行 3、胆汁分泌的调节 胃泌素(Gastrin) 胆囊收缩素(CCK)胰泌素(Secretin) 胆盐(肠肝循环) 神经调节——迷走神经 体液调节 (四)小肠液: 是弱碱性液体,pH≈7.6。渗透压与血浆相等。 分泌量大(1.8L/日) 特点 酶种类多 持续分泌 2.小肠液的成分和作用:  (1)中和胃酸,保护十二指肠粘膜免遭胃酸侵蚀。  (2)稀释肠腔内容物,利于吸收。  (3)肠激酶能激活胰蛋白酶原变为有活性的胰蛋白酶。  (4)多种消化酶进一步消化水解食糜。   一、大肠液的分泌 四、 大肠内消化 大肠液的主要成分:为粘液和碳酸氢盐(pH 8.3~8.4)。 大肠液的主要作用:是保护肠粘膜免遭机械损伤和润滑大便。 二、大肠的运动和排便 (一) 大肠的运动形式 1.混合运动-袋状往返运动 2.推进运动-分节推进和多袋推进运动 空腹时多见 集团蠕动: 通常始于横结肠,快速蠕动至降结肠或乙状结肠,产生便意。多在早餐或进食后发生,每日发生3~4次。 可能由胃、十二指肠-结肠反射引起。 3.蠕动 (二)粪便的形成及排便反射 正反馈,初级排便中枢: 脊髓腰骶段 高级中枢:大脑皮层 一、各部位的吸收能力 口:部分药物(如硝酸甘油)。 胃:酒精和少量水分。 大肠:水分和无机盐。 小肠:能力最强、种类最多,是 因具有四个保证的有利条件: 第六节 吸 收 主要吸收的部位 小肠吸收的有利条件: ①食物已被充分消化; ②吸收面积大:长5~6米;皱褶+绒毛+微绒毛→200m2; ③毛细血管和淋巴管丰富; ④时间保证:停留时间长,约3~8h。 二、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1)激活胃蛋白酶原 (2)有利蛋白质消化(变性) (3)抑制杀灭胃内细菌 (4)促胰液、胆汁、小肠液分泌 (5)有利于小肠离子的吸收(铁、钙等) 分 泌: 作 用: 由壁细胞分泌。 10%结合酸(与黏液中的有机物结合) 90%游离酸(决定胃液的pH) 过低消化不良,过高胃溃疡 1.盐酸 毛细血管 壁细胞 壁细胞分泌盐酸模式图 胃酸分泌机制: 是壁细胞逆浓度差主动分泌的,其分泌过程如图所示。 餐后碱潮 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2.0-3.5 当pH>5时,胃蛋白酶失活 泌酸腺主细胞 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 蛋白质 月示、胨 少量氨基酸和多肽 HCl 分泌 1、润湿食物,保护胃粘膜免受机械损伤; 2、与碳酸氢盐形成“黏液-碳酸氢盐屏障”中和胃酸和防御胃蛋白酶对黏膜的消化作用。 分泌: 特性: 作用: 糖蛋白 黏液细胞(可溶性黏液) 表面上皮细胞(不溶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endang_1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