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二章-中国古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ppt

第一章-第二章-中国古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ppt

  1. 1、本文档共8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思考: 古代书院对我国当代高等教育发展有何启示? 第五节 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 创立与改革 一、察举制的创立和发展 察举亦称荐举,是汉代选拔人才、补充官吏的重要制度之一。察举制是由地方官根据一定的科目和标准考察选拔人才,向朝廷推荐,经皇帝亲自策问,按成绩高低授以不同官职的选官制度。其选举科目主要有贤良方正、孝廉、秀才、明经等科。“贤良”与“方正”词义相近,都是贤德正直之意。“贤良方正”是指选拔对国家之治能直言进谏之士。“秀才”指才华优异的人才。“孝廉”是指能孝悌、力田者或廉洁的官吏。“明经”则指明晓儒家经典之人才。除上述科目外,还有一种“童子科”,被选的童子,大致十二岁至十六岁,标准是“博通经典”者。 此外,汉代还曾实行征辟制度,皇帝下诏直接聘来做官谓之“征”;由公府、郡县召举为幕友谓之“辟”。实施征辟制,旨在“多取管属贤士之有才能操守者。” 二、九品中正制的实施及其流弊 所谓九品中正制,是指各州、郡的中正官按九等来品评本地人士,并以其品状上报朝廷,作为吏部授官的重要依据的一种选士制度。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就是选择“贤有识鉴”的中央官吏兼任原籍地的州、郡、县的大小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州、郡、县散处在各地的士人,综合德才、门第定出“品”和“状”,供吏部选官参考。所谓“品”,就是综合士人德才、门第(家世官位高低)所评定的等级,共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但类别却只有上品、中品和下品(二品至三品为上品;一品为虚设,无人能达到;四品至五品为中品;五至九品为下品)三类。在德才与门第中,定品时一般依据后者,叫“计资定品”。所谓“状”,乃是中正官对士人德才的评语,一般只有一两句话,如“天才英博,亮拔不群”、“德优能少”等,这是对东汉后期名士品评人物的制度化。中正是掌管一个地区品评选举的负责人。 ●九品中正制与察举制相比有三点进步: 一是考察地方人士的大权由地方太守移至专司考察之职的中正官手中,选士工作步入独立化和专门化的轨道。 二是品评人物由分科推荐改为分等定品,考察标准呈现出量化的趋势。 三是品评人物的导向由民间舆论转入官方定夺,朝廷对选士工作的控制力度进一步加强。 三、科举制的产生与演变 (一)科举制的产生和原因 科举制度是指朝廷允许普通士人自愿向官府报名,经过分科考试,根据成绩从中选拔人才,分别任官的一种选士制度。科举制度的特点是专门用考试的办法来挑选人才,而不是由地方察举。 (二)唐代的科举考试制度 1、考生来源 中 央 政 府 生徒 在馆学生中选拔 乡贡 自行报考 制 举 常 科(每年一次) 特 科 地 方 政 府 2、考试程式与时间 唐代科举考试一般有两级。地方的州县试和中央学校的毕业考选一般都在冬天举行。中央礼部主持的省试大约在每年的三、四月间。省试及第者还须经吏部考核,及格后方能授官。 3、考试科目 常设科目 特设科目 秀才科 明经科 进士科 明法科 明字科 明算科 贤良方正 博学通艺 非常设科目 童 子 道 举 1、帖经 2、墨义 3、口试 4、策问 5、诗赋 4、考试方法 所谓“帖经者,以所习经掩其两端,中间唯开一行,裁纸为帖,凡帖三字。”即是说经书任揭一页,将其左右两边蒙着,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应试者填出来。 1、帖经和我们现代考试的哪种题型相似? 2、帖经这一考试方法有什么优缺点?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墨义是一种简单的对经义的笔试问答。 举例: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所谓四者何?” 对:“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谨对。” ◆所谓策问,实际上是一种政治论文性问答,它要求应试者对现实中诸如政治、吏治、教化、生产等问题提出建议,比帖经、墨义之类的要求要高些。 (三)宋代科举制的改革和完善 1、科考取士的权力由帝王直接控制,殿试成为定制。 2、考试规制的完备。在考试期限上,由宋初的每年一次,到仁宗时的两年一次,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定为三年一次,“三年大比”之制正式确立,此后的科举均依此例。 3、考试内容发生了较大变化。 4、提高及第后待遇。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四)元代的科举考试制度

文档评论(0)

xingyuxiaxi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