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参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活性及其生物合成研究进展.docVIP

苦参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活性及其生物合成研究进展.doc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苦参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活性及其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苦参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活性及其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NATURALPRODUCTRESEARCHANDDEVELOPMENT2004Vo1.16No.2 苦参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活性 及其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赵平,一,张颖君H,山本浩文3,杨崇仁 (1.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昆明650204; 2.日本长崎大学药学部日本;3.东洋大学生命科学部日本374—0193) 摘要综述苦参(Sophoraz懈删sAlton.)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活性及其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关键词苦参;异戊烯基黄酮;化学;生物活性;生物合成 RECENTADVANCEoNTHECHEMISTRY. BIoACTIVITYANDBI()SYNI]E|匮SISoF PRENYLATEDFLAVoNoIDSFRoMS0PHoRAFLAv=ECEN_S ZHAOPing’,ZHANGYing-jun,YamamotoHirobumi,YANGChong-ren (1.StateKeyLaboratoryofPhytochemistryamp;PlantResourcesinWestChina,KunmingInstituteofBotany, ChineseAcademyofSciences,Kunming650204,China; 2.FacultyofPharmaceuticalSciences,NagasakiUniversity,BunkyoMachi1—14,Nagasaki852—8521.Japan; 3.FacultyofLamp;iences,ToyoUniverdty,Itakura374—0193,Japan) AbstractProgressofthestudiesonchemistry,bioactivityandbiosynthesisofprenylated flavonoidsfromSophoraflavecensAlton.wasreviewed. KeywordsSophora-Uec吼sAlton;prenylatedflavonoids;chemistry;bioactivitybiosynthesis 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通常被认为是作为植 物防卫素,在植物抵御外来生物的侵袭过程中发挥 重要的植物生理调节作用.该类成分仅分布于豆 科,桑科和菊科等少数几个科的植物中,具有很明显 的化学分类学特征.上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异戊 烯基黄酮类化合物在药理研究中表现出多种明显的 活性,对该类成分的研究也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 迄今为止,天然由来的该类化合物已有上千余种. 苦参(SophoraflavecensAiton.)为豆科槐属植 物,是中国传统的常用中药之一,主要用于解热,镇 痛,利尿和祛湿等.早期的化学工作主要侧重在苦 参生物碱类成分上,近年来的研究则多集中在其所 含的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上,并取得了大量研究 成果.现将苦参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活 性及其生物合成研究进展综述于下. 收稿日期:2003.12.09接受日期:2004.02—13 *通讯作者Tel:86.871.5223235;E.mail.zl~angyj@ 1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研究 苦参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研究始于上 世纪70年代.自日本学者小松等从苦参根中第一 次分离得到Isoanhydroicaritin,Noranhydroicaritin, Xanthohumol和Isoxanthohumol等4种成分以来, 到目前为止,已从苦参根中共分离得到了41种异戊 烯基黄酮类化合物(图1).按黄酮化合物的骨架 来分,这41种化合物中包括异戊烯基二氢黄酮类 23种,异戊烯基二氢黄酮醇类8种,异戊烯基黄酮 醇类6种和异戊烯基查耳酮类4种¨~】. 如图1所示,这些化合物中的异戊烯基侧链包 括有A-E五种类型,有别于同属其他植物,在所有 化合物中异戊烯基侧链仅存在于A环上.其中,除 少数化合物如KushenolB,E,L,M和KosamolA等 在A环的C-8和C-6位上各含有一条异戊烯基侧 链,以及KushenolF,V,Isokurarinone,Kuraridin中 C-6位上含有一条异戊烯基侧链外,大多数化合物 2004Vo1.16No.2赵平等:苦参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活性及其生物合成研究进展173 则多以lavandulyl的分枝异戊烯基侧链及其羟基化 形式存在于A环的G8位上.这是苦参区别于同 属其他植物最明显的化学结构特征.另外,在几乎 所有含lavandulyl侧链的化合物,均有5,7一和2,4一 含氧取代的存在.山本等利用组织化

文档评论(0)

almm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