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植物的衰老与玉米超高产精品
4.2.2根系 以西辽河平原地区广泛种植的春玉米品种金山 27 为试材, 以当地普通高产栽培模式为对照, 研究了超高产栽培下春玉米的根系特征。结果表明, 超高产春玉米深层根系占总根重比例较大, 最大根幅(伸长范围)下移, 下层土壤根条数增加, 且随土层深度增加与对照的差异增大。单株根重随生育进程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 吐丝期达到最大且与对照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各生育时期 0~20 cm 土层根重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对照, 40 cm 以下各土层根重所占比例均高于对照。冠根比生育前期与对照接近, 生育后期低于对照。根系活力变化随生育进程呈单峰型变化曲线, 在吐丝期达到最大。超高产栽培(磷、钾肥一次性底施, 超高产栽培氮肥在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和抽雄期按3∶6∶1的比例追施, 普通高产栽培在小喇叭口期一次性追施。)下各生育时期根系活力随土层深度增加均呈单峰型变化曲线, 而对照在不同生育时期有较大的差异。SOD 和 POD 活性在吐丝期和乳熟期各土层超高产栽培均高于对照, 而 MDA 含量低于对照。深松土和优化施肥改善了根系环境条件和养分供应水平, 在高密度种植下促进了下层根系的发生, 并保持较高的生理活性, 为超高产的实现奠定了基础。(张玉芹 杨恒山等 超高产春玉米的根系特征 作物学报 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11, 37(4): 735?7) * 玉米根系的生长是和地上部生长相适应的,根系生长良好,能够保证地上部各器官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和养分的充分供应,从而提高产量。杨青华提出,玉米先有强大的根系生长,而后才有地上部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的形成。一般来说,玉米根干重大,吸收能力强,下扎深且多,衰老缓慢,这是玉米高产的生物基础。生育后期是玉米根系衰退的时期,也是玉米籽粒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杨青华,高尔明,马新明等.不同土壤类型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动态及其分布的影响[J].玉米科学,2000,8(1) :55-57.) 玉米的根系,绝大部分集中于上层土壤中,上层土壤根量大,对玉米的养分和水分供应起主要作用。中、下层土壤中根量虽少,但对吸收中、下层水分和养分起重要作用,在玉米生育后期配合上层根系一起完成对地上部的大量肥水供应。(宋日 , 吴春胜 , 王成己等 . 玉米深层根系对地上部营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 * 高产和超高产品种的物质生产优势表现在生育中期和后期,积累较多的干物质仅仅为高产奠定一个重要的基础,收获指数对最终产量的形成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收获指数(经济系数)的变化取决于地上部干物质的积累总量及向籽粒里的分配量[1]。玉米籽粒灌浆期至成熟期,是决定玉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阶段[2-3]。灌浆持续期和灌浆速率决定了玉米籽粒干物质的积累量[4-5],最终决定了籽粒重量和玉米产量[6]。灌浆特性是玉米生长后期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7-8]。灌浆是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生育阶段。玉米的产量受灌浆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较大。灌浆速率受基因型和环境条件的共同影响[9]。灌浆时间的长短和灌浆速率决定了玉米灌浆时期的干物质积累量[10]。作物经济产量的高低是由生物产量即干物质积累的多少所决定的,但又受经济系数的制约。因此,掌握玉的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对提高产量具有重要意义[11-12]。 4.2.3籽粒干物质积累规律 * [1] 王聪玲,龚宇,王璞.不同类型夏玉米主要性状及产量的分析[J].玉米科学,2008,16(2):39-43. [2] 王育红,张园,王向阳等.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品种灌浆特性的拟合与分析[J].半干旱地区农业 研究,2010, (1): 271-27. [3] 陈艳萍,孟庆长,赵文明等.苏玉 20 和郑单 958 籽粒灌浆特性的比较[J].江苏农业学 报,2009,(5):38-41.[21] 冯汉宇,孙健,周顺利等.2 种熟型玉米籽粒灌浆特性及其产量关系的比较研究[J].华北农学报, 2007,(S1):139-143. [4] 张丽华,杨利华,张全国等.夏玉米品种间籽粒灌浆与产量形成特性的差异分析[J].河北农业 科学, 2008,(5):17-20. [5] 申琳 . 夏玉米籽粒灌浆与籽粒含水量的关系及籽粒发育过程的分期 [J]. 北京农业科 学,1998,(5):7-10. [6] 温大兴 , 王鹏文 , 辛德财 . 普通玉米与糯玉米籽粒灌浆特性比较研究 [J]. 安徽农业科 学,2009,(20):128-130. [7] 张海艳,董树亭,高荣岐.不同类型玉米籽粒灌浆特性分析[J].玉米科学,2007, (3):73-76. [8] 金益,张永林,王振华等.玉米灌浆后期百粒重变化的品种间差异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 报,1998,(1):7-10. [9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