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农作物秸秆炭化还田-土壤改良产业化技术研究与发展报告
农作物秸秆炭化还田- 土壤改良产业化技术
研究与发展报告
南京三聚生物质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农业大学生物质绿色工程技术中心
北京三聚绿能科技有限公司
石油和化工行业秸秆生物质高值化利用工程研究中心
二零一七年七月
0
导 读
有机质是土壤的核心功能物质,而团聚体是土壤的关键功能结构;
有机质缺失是土壤肥力低、退化严重、环境质量差的限制因子;
缺少资源化利用产业技术,是推行秸秆还田改土增效的突出瓶颈;
生物质热裂解是低碳、安全、环保的秸秆综合利用最优技术途径;
热裂解产物分离、分质、分值利用是生物质产业化的核心技术;
炭基复合肥、炭基土壤改良剂和炭基环境材料等产品创新是秸秆
生物质产业的结构支柱;
大规模秸秆热裂解和生物质炭生产的工业化集成系统是秸秆生物
质产业的关键支撑;
工艺、标准、技术服务和产业模式是生物质产业的全面保障.
1
农作物秸秆炭化还田-土壤改良产业化技术
总体研究工作报告
前言
本项目技术是继2012 年通过教育部鉴定的 “生物黑炭固碳减排及绿色农业
技术研究与应用”(鉴字[教字BP2012] 第011 号)基础上,南京农业大学对秸
秆生物质炭农业效应及农业应用产品的试验研究,南京三聚生物质新材料科技有
限公司和北京三聚绿能科技有限公司对秸秆炭化装备和秸秆炭基肥工程技术的
工业化试验、开发和集成配套,以及秸秆炭化产业全链式技术服务体系构建,而
形成的“农作物秸秆炭化与生物质炭基肥工业化生产技术及应用”成果,旨在为
国家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新型产业化途径和商业化模式提供可推广、可复制和可持
续的解决方案。
一. 项目需求:秸秆炭化与炭基肥作为秸秆资源化利用的产业化途径
自2006 年以来,特别是2009 年哥本哈根联合国第21 届气候变化大会以来,
生物质因巨大固碳减排潜力和明显的土壤培肥与作物增产潜力,日益被接受为既
服务于食物安全又服务于气候变化减缓的实用技术(Lehmann 2015. EarthScan ),
欧美科学家模型评估全球生物质炭化及农业应用固碳减排可以达到每年 10 亿吨
CO2 当量的减排潜力 (Woolf et al., 2010 ), 将生物质炭用于农业成为全球社会的
呼声(Nature 2015 ),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通过全球环境机制(GEF)特别设立了生
物质炭土壤可持续管理全球示范项目 (UNEP/GEF, 2014 ),国际生物质炭协会
预测,至2030 年,一个生物质能源与生物质炭偶联循环的生物质产业可达万亿
美元规模,生物质炭产量将达每年 10 亿吨,一个从农业秸秆等废弃物资源化出
发服务于农业、能源、环境和生态建设的生物质新产业将成为21 世纪后期的朝
阳产业。
2
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已达 10 亿多吨。尽管政府一直致力于秸秆的 “五
料化” 利用,特别是秸秆还田,被认为是资源循环、增碳肥土的有效途径,但受
制于紧张的农时,以及工业化和城镇化下紧张的农民劳动力,秸秆还田越来越难
以被农民接受而难以推行;据估计,至2015 年,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率平
均不到 80% ,如果加上直接还田的部分,没有被利用的秸秆资源占 35% 以上,
总计达4 亿多吨。我国秸秆资源中,有1/4 以上产自华北和东北农业区,这些地
区秸秆焚烧可能占到40% ,我国政府在实行秸秆禁烧上采取了全球最严厉的管制
政策,采取了上至卫星监控下至蹲点监督的严密管控,配合了秸秆补助、农机补
助、有机肥补助等禁、管·、督、促多管齐下的政府机制,但秸秆还田收效十分
有限,至今未能解决秸秆禁烧问题。因此,必需发展其他资源化替代性机制,特
别是离田加工处理增值途径,才能使秸秆禁烧突出重围,由管控走向产业发展。
另一方面,我国农田的肥力和环境问题一直制约着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我
国农田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关于征求能源行业标准电化学储能电站监控系统与电池管理系统通信.PDF
- 关于执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有关内容的解读-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PDF
- 关于扬学考述考朱彝尊经义考卷二百六十九拟经1李氏沂太玄集.PDF
- 关于有轨电车沿线开展景观设计的探讨-武汉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PDF
- 关于检查和颁发船舶卫生证书的临时技术建议pdf282kb.PDF
- 关于机械制输送带板扣-Flexco.PDF
- 关于桓台金海公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公司债券2016年-中国证监会.PDF
- 关于椭圆性质的一个注记.PDF
- 关于深圳大族医疗设备有限公司股权转让项目股东全部-大族激光.PDF
- 关于湖州鼎泓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仁皇山分区RHS(S)-16号地块项目.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