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医学综述论文 谈菌药物研究进展.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医学综述论文 谈菌药物研究进展

医学综述论文 谈菌药物研究进展 摘要:自然性抗菌药物和合成抗菌药物的出现使有效治疗各种细菌感染成为可能,为保障人类健康做出了卓越贡献。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耐药性逐年增加,致使一些抗生素疗效降低、甚至失去效应。严谨合理地应用抗菌药物,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细菌耐药性发生、传播和延长抗菌药物的疗效周期,是人类所面临的长期挑战。 关键词:抗菌药物;抗生素;研究;进展 1992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的资料表明,有13300例住院患者,是因为对所使用的抗菌药物耐药,细菌感染得不到控制而死亡。几十年来,人类发明了大量的抗菌药物,目前应用于临床的已不下200种之多,而仍以平均每年10种以上新的抗菌药物问世的速度在增长。一方面多种抗菌药物投入临床应用,另一方面则是耐药菌株的不断产生。耐药细菌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应归结为几十年来,人类大量使用抗菌药物的结果。研究细菌的耐药趋势与新的抗菌手段,已成为人类保护自己生存的一个长期乃至永恒的话题。 针对临床中耐药菌株日渐增加的情况,目前抗菌药物主要研究重点就放在对耐药菌有效的新药开发方面。 1β-内酰胺类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    目前,临床上采用的是不可逆的竞争性β-内酰胺酶抑制剂,该类化合物当与细菌β-内酰胺酶接触后,即作用于它们的活性部位,使其失活。此酶有一个特点是其作用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效果增强,所以又称为“进行性抑制剂”,现临床应用的克拉维酸(Clavulanic acid)与舒巴坦(Sulbactam)均是这一类酶抑制剂。 1.1克拉维酸   克拉维酸对金葡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和广泛存在于肠杆菌科细菌、流感杆菌、淋球菌和卡他布汉菌的质粒介导的酶有强大抑制作用;对肺炎杆菌、奇异变形杆菌和脆弱类杆菌所产生的染色体介导的β-内酰胺酶也有快速抑菌效果;对摩根杆菌、沙雷菌、绿脓杆菌等染色体介导的β-内酰胺酶的抑制则差些。    通过克拉维酸对β-内酰胺酶的抑制作用,使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头孢哌酮等不耐酶的抗生素抗菌谱广增,抗菌作用显著加强。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有两类复合制剂。与阿莫西林复合制剂(Augmentin)主要应用于产β-内酰胺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以及肠球菌属所致的感染,对产β-内酰胺酶的肠杆菌科细菌、流感杆菌、脆弱类杆菌等也有较强活性。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种感染,大系列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5%。但它不适用于耐甲氧西林金葡菌感染,另一类是与替卡西林复合制剂(Timentin),其适应证与Augmentin相似。 1.2舒巴坦   舒巴坦(Sulbactam,青霉烷砜)为半合成β-内酰胺酶抑制剂。该药本身对淋球菌和脑膜炎球菌就有较强抗菌活性,MIC分别为0.1~3.2mg/L和0.1~0.2mg/L,但对其他细菌作用差,舒巴坦对β-内酰胺酶Ⅱ、Ⅲ、Ⅳ、和Ⅴ型具有很强的不可逆的抑制作用。而对产Ⅰ型β-内酰胺的细菌如肠杆菌、弗劳第枸橼酸杆菌、普鲁菲登菌无效。    目前应用于临床的舒巴坦的复合制剂有三种,与氨苄西林复合制剂(Unasyn优立新),主要应用于产β-内酰胺酶的金葡菌、表皮葡萄球菌、肠球菌、流感杆菌、淋球菌等感染,其临床效果明显高于氨苄西林与其他半合成青霉素类制剂。第二种制剂为舒巴坦与头孢哌酮复合剂(Sulperazon 舒普生),上海华山医院张婴元等报道,243株耐头孢哌酮细菌中,对舒普生敏感的有129株,说明头孢哌酮加上舒巴坦之后,削弱了细菌的耐药性,使原产生耐药性的部分细菌(53.1%)又重新对头孢哌酮敏感,对肠杆菌科细菌的抗菌活性,该药与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和环丙沙星相仿。第三种复合制剂是舒巴坦双脂的甲苯磺酸盐与氨苄西林的联合制剂(Sultamicillin 舒他西林),肠道吸收良好是此药的特点,可在肠壁被脂酶水解为舒巴坦与氨苄西林,抗菌作用和临床疗效与优立新相仿。 2对β-内酰胺酶稳定的新一类广谱抗生素 2.1头孢菌素类   头孢菌素类药物开发是抗生素中最快的,品种也越来越多,第一、二、三代已在我国较广泛使用,目前已成功地开发出第四代,其化学结构特点是在头孢烯环的C3引入阳离子季胺基,具有良好的亲水性,药物易透过细菌外膜的膜孔,作用于PBP靶位。该类头孢菌素对TEM、OXA与SHA-A酶有极强的抑制作用,对产染色体β-内酰胺酶的肠杆菌属与绿脓杆菌的假单胞属变异株抗菌活性明显加强。由于它与染色体β-内酰胺酶亲和力低,所以它也不易被酶水解。    头孢吡肟(Cefepime)对金葡菌及产Ⅰ型β-内酰胺酶的产气杆菌及阴沟杆菌作用增强,它主要作用于PBPIa、Ib及PBP2,静注后血清t1/2约2小时,蛋白结合率<5%,组织分布广,且可维持有效浓度达8~12小时。Modai报道该品可以很好地通过血-脑屏幕,能杀灭脑脊液中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克雷伯菌、嗜血流

文档评论(0)

xcs8885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006513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