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师解读————王澍及其作品分析
摘要 新一代大师王澍作为中国第一位普里兹克建筑学奖获得者,凭着对项目场地的独特见解,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高超表达,以及对不同建筑材料组合的巧妙把握,使其作品有着一种独特的象征性和延续性。本文将对大师王澍及其作品进行详细的解读,通过其背景环境以及他的主要作品分析来理解他对于建筑的观点,从而深入大师的思想,了解大师的深度。
关键词 背景 观点 材料研究 后现代主义
内容提要
一、从经历看王澍
王澍背景很特别。现在中国主流的建筑师大部分在国外留学,有国外背景。王澍是一直在国内,他走的路线是中国传统文化,王澍是一个责任化的建筑师,他的建筑以中国传统文化和地域特征有紧密联系。我想王澍获奖后,对中国建筑界从新来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给我们带来的财富,不要再跟着西方建筑界后面施恩佳慧。对这种风气是一个很好的扭转。对不是出国镀金的建筑师们,给他们一种鼓舞和信心。但是我觉得对于王澍他的成功是一个特例,并不普遍。因为如今建筑界的主流是:名校出身——出国镀金——回国实践——作品展示——媒介宣传。王澍有自己的机缘,他能坚持不走寻常路是不多见的。
王澍建筑生涯的优越性和局限性,我们应该有自己的观点与辨别能力,学会在适应的条件下正确学以致用,将其优势以及思维方法运用在自己的设计中,对其不适应性要保持理性的头脑,做出自己的评判,让自己的设计更合理更有意义,为自己的建筑师生涯描绘一幅美好蓝图。
二、王澍----建筑之我见(王澍建筑观)
1、王澍:
我不做“建筑”,只做“房子”。房子就是业余的建筑。 业余的建筑是无限接近自发性秩序的建筑,在它的视野中,自发的建造,违章的建造,临时的拼接有着和专业建筑学平等的地位。 业余的建筑只是不重要的建筑,专业建筑学的问题之一就是把建筑看的太重要。但是,房子比建筑更基本,它紧扣当下的生活,它是朴素的,通常是琐碎的。在做一个建筑师之前,我首先是一个文人,建筑只是我的业余活动。比建筑更重要的是一个场所的人文气息,比技术更重要的是朴素建构手艺中光辉灿烂的语言规范和思想。 业余的建筑首先是一种态度,一种批判性的实验建筑态度,但它可能比任何专业建筑学的实验更彻底,更基本。在我看来,没有彻底性,任何建筑实验活动都将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我一向认为自己首先不是一个建筑师,我认为我首先是一个文人,碰巧会做建筑,学了做建筑这一行,从这样一个角度出发,我看问题的视野就不太一样[1]。
2、“我不做“建筑”,只做“房子”,房子就是业余的建筑。”
这是王澍喜欢说起的两句话,在我看来这基本上是王澍的建筑观。前一句,表现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与认同。“寻根”在他们那代知识分子心里是难以割舍的。而无论是苏州的园子还是从白居易到李渔等文人的文章,都在感染着他、召唤着他。王澍,学贯东西方,所以他更能从比较中去感知那以远去中国的美。古人造园的足迹也影响着他的建筑,去鼓励他去承袭与发展我们的华夏建筑。后一句,则道出他对当下的批判。把建筑看的太神圣是会曲解建筑、扭曲建筑的。抱着平常心,真心诚恳的对待建筑。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把乐趣带进建筑里,开开心心的设计。对于文化,建筑其实不大,尤其在文学已经杀死建筑的今天。是先文化,再建筑;而不是为了建筑,去套文化,谓之概念[2]。
三、王澍建筑材料的选择与利用
王澍的作品有着一种独特的象征性和延续性,种特殊的属性从何而来,引用王澍本人的话来讲:“在当大家拼命赚钱的时候,我却花了六七年的时间来反省。”也许正是这六七年时间的反省,使得王澍能够在浮 躁的社会和喧嚣的环境中静下心来,细细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和精髓和魅力,并发掘其与建筑内在的微妙关系。这使得王澍的一些作品中具有和国画中相同的一些性 质,例如:叙事性。
在材料上的体现共性:以旧材料纪念过去,同时又采用现代形式
1.【砖瓦】回收,循环,利用,象征城市的变迁
图一 竹桥搭建过程 图二 建筑竣工照片
1.1“这几年,大量古旧建筑被拆除,出现大量砖瓦废料,2000年开始,我们就有重点地回收旧料、循环利用。中国民间早就有对材料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建造传统。”王澍说。王澍和许江设计完成的《瓦园》(800平方米),在一片建筑中,以花园的形态出现。他们在地面上用6万片旧青瓦搭出了屋顶,游览者要踏上竹桥走入瓦园中,就像走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上。6万片旧城拆迁回收的青瓦、3000根竹子,王澍团队和3名来自浙江乡村的泥工、瓦工和竹工花了半个多月时间,几乎在全手工的状态下造出了一个800平方米的建筑。
1.2在2010年的世博会上,王澍设计的宁波滕头馆,是一栋由回收旧砖瓦做成的建筑。为了表达他的生态理念,王澍用“瓦爿墙” (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