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时期小剧场戏剧的兴起
新时期小剧场戏剧的兴起
思想解放,使新时期戏剧从萧条走向了繁荣;而在改革开放精神指导下的演出市场的开放,则促进了戏剧创作从内容到形式、从演出样式到组织形式上的全面发展,其中,小剧场戏剧的发展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它的出现,不仅打破了多年来舞台演出的单一化模式,丰富了戏剧演出市场,也给戏剧创作注入了活力,开启了艺术家们的创作思维,大胆地去创造新样式的戏剧作品,多方面、多视角地去探索、实验戏剧存在与发展的可能性。
所谓“小剧场戏剧”,从形式上说是指演出场所小,戏剧人物少,艺术上具有探索性、实验性的戏剧。而实质上,小剧场产生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持艺术的尊严与自由,为了对抗那种“营业剧场”的压迫而发起的一种戏剧运动。
1、新时期小剧场戏剧的兴起
新时期的小剧场戏剧,是在戏剧出现危机的时候诞生的,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1982年11月演出小剧场话剧《绝对信号》开始的。它的出现,是我国小剧场戏剧运动的第二个浪潮。
从艺术上说,新时期小剧场戏剧更侧重于探索、实验与创新,它突破传统的、单一的、呆板的舞台演出形式,以丰富戏剧艺术的表现力和丰富性。从目的上说,这种艺术上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为话剧寻找新的观众。《绝对信号》的导演林兆华说:“戏剧的实质是演员和观众的交流,对未来的戏剧的探索最核心的问题是观众与演员的关系。” 《母亲的歌》导演胡伟民说:“中心舞台演出《母亲的歌》,探讨的主要问题就是演员与观众的关系……” 。南京市话剧团团长郝刚说:“1985年7月,在戏剧危机的重压之下,在剧团面临合并的胁迫之下,我们南京市话剧团……举起了以小剧场‘坚守阵地、争取生存’的旗号,希冀在一个较小的空间里,先将观众中的少数知音和团内的话剧‘铁杆儿’团结起来。因为只要能演出,演出有人看,剧团就能生存。” 《绝对信号》编剧高行健和导演林兆华在给院长曹禺的信中说:
话剧这种戏剧形式在我国的历史上虽不算长,但因为它能及时地、有力地反映现实生活和人民的呼声,它就立刻在我国的戏剧舞台上和观众中赢得了重要的地位。然而,“五四”至今,也已经大半个世纪了,这门艺术当然也要发展,新时代的生活也要求它不断找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技艺,这就在剧作法和表导演方法上都要有所革新。艺术上的探索是十分自然的事情,再用演文明戏的办法来表现今天的生活,肯定难为今天的观众所喜欢。尤其在电影和电视的冲击之下,话剧要葆其青春,我们不能不研究这门艺术自己所特有的艺术手段和艺术魅力。加强作为台上的演员同台下的观众的交流——剧场的交流,我们以为便是办法之一。
由此可以看出,寻找新的观众就成为中国新时期小剧场戏剧再次兴起的重要原因,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整个戏剧事业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1982年11月5日,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所属的首都剧场三楼宴会厅,上演了小剧场话剧《绝对信号》(编剧高行健、刘会远,导演林兆华,舞美设计黄清泽,灯光设计方堃林,音响效果设计冯钦)。整个演出为三面观众围观、演员穿过观众席上场、人物与观众频频进行直接交流、不采用写实布景、时空在演员表演中自由变换、角色“心里情感”外化,构成了不同于传统的镜框式舞台大剧场演出的独特、新鲜的演剧方式。它打破了传统大剧场演剧较为沉闷的空气,活跃了话剧演出的气氛,因而吸引了许多观众包括那些从来没看过话剧的青年观众。为了进一步加强与观众的交流,演出结束后演员和导演当场与观众自由交谈,听取他们对演出的意见和愿望。在演出前,导演林兆华就有一个设想:“我准备在演出结束后与观众座谈,直接听取观众意见,打破表演者与欣赏者的界限,沟通演员与观众的联系,听听观众的心声,真正了解观众才会产生好的戏剧。这次搞小剧场试验,有个强烈的愿望,就是了解观众。看看他们喜欢什么样的表演?演员与观众能不能直接对话?观众是旁观者还是参与者?这都是要研究的课题。” 该剧首轮演出31场,场场爆满。到1983年3月初,该剧就已演满了百场。在话剧已经出现“观众危机”的时刻,这个戏的演出就成了一种超乎寻常的戏剧现象。
这就是我国第二次小剧场戏剧浪潮卷起的第一个浪头。它的成功,不仅为戏剧的发展开辟了一条道路,而且也使戏剧艺术家们看到了戏剧发展的希望。
导演胡伟民看了《绝对信号》的演出后,回到上海后也也立即行动起来。1982年12月12日,上海青年话剧团在剧团排练厅演出了“中心舞台、四面环看”的《母亲的歌》(编剧殷惟慧,导演胡伟民,舞美设计阮维仁),剧中揭示了一个家庭在母亲去世后围绕着遗像、遗产的处理问题所产生的矛盾纠葛,以及由此而展现的各个人物对待生活、事业、人生的不同态度,是那样真实而又贴近现实生活。导演一方面要求演员按照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方法进行表演,不采用与观众之间的直接交流,表演非常细腻、逼真。因此,不同的观众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从剧中找到移情的对象而产生共鸣。另一方面,演出者又不希望观众自始至终地沉溺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