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案例1:明日报为何没有明日?
案例1:
《明日报》为何没有明日?
2000年2月15日9时,被称为台湾“第一份网络原生报(即没有传统媒体作为“母体”,采编经营全部独立的网络媒体)”的《明日报》正式上网,它由PC home集团和《新新闻》杂志共同创办。该报一面世便受到欢迎,影响很大。
然而,就是这样一份定位新颖,在新闻业务、影响力、公信力方面均卓有成绩的网报却于2001年2月21日正式宣布停刊。下面,就让我们回顾下《明日报》的发展历程。
作为网络原生报的《明日报》与其它依赖于传统媒体的网络媒体有很大不同,其特点主要体现为:
1、独立的运作
当今各地的网络媒体的运作,包括新闻资源、人力资源都依靠某一个或多个传统媒体,如台湾的联合日报社推出的联合新闻网,大陆的依托于新华社的新华网,依托于上海90多家媒体的东方网。就连网络最为发达的美国,其网络媒体也是依靠在传统媒体上的,如MSNBC.COM就依托NBC和《华盛顿邮报》。但《明日报》则不同。虽然它是由PC home集团和《新新闻》共同创办,但并没有从那里得到新闻资源和人力资源。《明日报》运作独立性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新闻资源的独立。《明日报》不是文摘类网络报,不照抄其它媒体的新闻,也没有传统媒体为其提供新闻,而是通过自己的采编队伍采编新闻,新闻报道具有独家性。二是媒体经营的独立性。许多依托于传统媒体的网络媒体经营不独立,财务与传统媒体不分,经营收入入不敷出时有传统媒体给它补给,生存压力小。而《明日报》独立经营、自负盈亏,PC home和《新新闻》给了其1.5亿便由其自行经营运作。也正因为这,经营亏损,又没有资本追加,而不得不停刊。
2、有与传统媒体相匹敌的人才资源
《明日报》最不缺乏的就是人才。董事长詹宏志,媒体经验丰富,是台湾新闻界的知名人士。总编辑陈裕鑫有着在传统新闻媒体工作20年的资历,熟悉新闻业务。发行人王健壮,在中国时报工作多年,在经营上有自己的理念。而其他的编辑记者原先也大都在各大新闻媒体干过多年,在媒体业务上不输于传统媒体,他们把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全面性以及言论的指导性、公正性等基本原则引入《明日报》,通过强有力的采编报道来树立其权威性和公信力。
《明日报》不仅人才质量高,而且数量上保证了媒体的正常、快速运转,报社人员总计300人,其中记者200人,编辑40人,工程师15人。而大部分的网络媒体只有编辑没有记者,虽然新浪网的新闻网站有自己的记者,但人数不多,新闻报道多是复制粘贴传统媒体的新闻。
通过成熟的新闻运作,《明日报》很快成为台湾媒体的“黑马”。某次台湾媒体收视点击率调查结果显示,成立不到一年的《明日报》排名第二,遥遥领先于竞争对手“联合新闻网”。而且,《明日报》读者的阅读忠诚度和综合素质都比较高。
然而,如同当时其他的网络媒体一样,《明日报》盈利模式比较单一,主要收入来源于网络广告。成功的新闻运作虽然赢得读者的“眼球”,却没有赢得广告商的“钱袋”。“免费新闻—吸引“眼球”—争取广告—养活自身—实现赢利”的模式并没有带来预期的经济效益。每月花在人事、租金、网络管理等营运成本上的资金仅靠广告收入是远远不够的。加之网络媒体竞争激烈,市场对网络广告的效益尚缺乏充分认知,《明日报》的广告经营愈加捉襟见肘。
2001年2月21日上午,才满周岁的《明日报》正式宣布停刊,第一份“网络原生态报纸”的命运以失败告终。一家在网络新闻上获得“成功”的网络媒体,为何会有如此惨痛的结局?
《明日报》董事长詹宏志将其归因为“投入时机尚未成熟,以及启用规模较大。”很多业界人士认为《明日报》没有一个好的获利模式是其失败的关键,那么究竟哪些因素导致了《明日报》没有明日了呢?
一,营销成本过高:依托传统媒体的新闻网站不需聘请记者,不需在采访报道上投入巨资,通常只需几十个编辑和技术师,所以经营成本并不高。如内地的新华网,其母体是新华通讯社,所以其新闻资源异常丰富且不需要有自己的记者,这大大降低了经营成本。
而《明日报》与众不同的定位注定了它的新闻采编模式的不同。它不仅要支付300人的工资、奖金,还得花费大笔资金保证记者的顺利采访。据称,《明日报》每月支出大致是2000多万,经营成本之高令人瞠目结舌。而每月300-400万的收入使得其每月出现近两千万的亏损。董事长詹宏志花费4个多月的时间也未能找到足够的资金来源。创建时的1.5亿台币也就不足为继。
二,营销环境不成熟:对媒介营销环境分析不准确,是导致其失败的主要原因,包括对受众、科技、文化环境的分析不准确。在2000年,大多数读者尚没有养成上网浏览新闻的习惯,普通大众仍习惯于阅读报纸,网络新闻的读者还不是传媒受众的主流人群。在技术条件不具备以及大众阅读习惯没有改变的情况下,网络媒体很难有质的飞跃。因此,《明日报》的新闻做得再成功,其影响力仍不能跟《中国时报》、《联合早报》等大牌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