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锡伯族简史
第一章 概 论
我们的祖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锡伯族就是这个大家庭中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大兴安岭、嫩江北部和嫩江左岸呼伦贝尔草原、松花江流域的扶余、前郭尔罗斯等区域是锡伯族祖先的发祥地和早期生产、生活过的第一故乡。
锡伯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她和全国各兄弟民族,特别是和东北、西北的少数民族一道,用辛勤的劳动和丰富的智慧,创造了自己光辉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并对缔造我们伟大祖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第一节 锡伯族的人口分布
十七世纪中叶以前,锡伯族就繁衍生息在祖国的东北部,是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随着历史的变迁和为适应地理、生态环境等因素而进行的民族内部的自然迁徙,以及统治民族频繁的调遣,使他们由原来生活的地区分散到辽宁、北京、山东等地。到了一七六四年(清乾隆二十九年),清政府又抽调东北的锡伯族八旗官兵一千零二十人,连同眷属共计三千二百七十五人移驻新疆的伊犁地区。从那时候起,就有一部分锡伯族人民分布于祖国的大西北,形成今日东、西分居的局面。
(此段需改补)据一九八二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的锡伯族人口有八万三千六百二十九人。主要分布在辽宁、新疆、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等地区。
分布在辽宁省的锡伯族共有四万九千三百八十人,约占全国锡伯族总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九,辽宁省各地都有锡伯族居住,遍及全省十二个市、地的八十九个区、县之内。其中有锡伯族一千人以上的区、县九个,如:沈阳市新城子区有一万六千四百九十三人;于洪区有四千一百八十九人;新民县有一千八。百九十二人;苏家屯区有一千四百二十七人,铁岭地区的开原县有六千四百九十七人,法库县有二千零六人,锦州市的义县有二千五百七十九人;丹东市的凤城县有二千九百六十七人;大连市的复县有一千六百四十四人。一千人以下至五百人的区、县有八个;五百人至一百人的区、县有九个;一百人以下的区、县有六—十—个。另外,在全省各市、地、区、县、社所属生产大队,锡伯族人口一百人至一千人的生产大队有九十八个;一百人以下至三、五人的生产大队还有一百零六个。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共有锡伯族二万七千三百六十四人,约占全国锡伯族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十强。其中有一万七千三百三十九人,约占新疆锡伯族总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以上,聚居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此外,散居在乌鲁木齐市、伊宁市、塔城、霍城县、巩留县的各有一千人以上,—千人以下至一百人以上市、县、区有十个;一百人以下至三、五人的市、县、区有五十九个。总的来说,新疆的锡伯族主要分布在北疆地区,特别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所属各市、县之内。
分布在吉林省的锡伯族共有一千五百五十九人,主要聚居在松花江中游的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的锡伯屯、扶余县达户屯以及长春市等处。
分布在黑龙江省的锡伯族共有二千六百二十一人,主要聚居在双城县、富裕县的三家子屯和齐齐哈尔、哈尔滨等地。
此外,分散在内蒙古东部和北京等处的锡伯族也有二千余人。
总之,从上述的分布状况来看,锡伯族在全国的分布是大分散小集中的局面。
第二节 锡伯族聚居区的自然概貌
锡伯族的分布状况是大分散小集中的局面。辽宁省锡伯族居住的“锡伯屯”,大都座落在九河下梢的涝洼地带;移驻伊犁的锡伯族大都沿伊犁河岸边定居;留居吉林省的锡伯族,则在松花江中游,以及松嫩平原一带居住。他们在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里,利用地利,劳动生息,发展壮大。
辽宁省位于我国东北的南部,地势大致东西较高,中部和沿海较低。除松岭、医巫闾山等丘陵山地外,概为一片广大的辽河平原。这里的主要河流以辽河为主,支流以浑河和太子河较为重要。分布在辽宁省的锡伯族主要散居在辽河、浑河以及太子河这三条河流域。散居在吉林、黑龙江的锡伯族则居住在松嫩平原。
辽河平原、松嫩平原面积广阔,地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便于灌溉,是宜耕宜牧的好地方。
早在十七世纪中叶以前,锡伯族就繁衍生息在大小兴安岭的深山里和广阔平坦的松嫩平原上。松嫩平原实际上是一个四面被山岭包围的盆地,松花江、嫩江汇集在这里。这里气候适宜,雨水充足。锡伯族适应有利的地理条件,很早就从狩猎、畜牧经济逐渐进入了农业经济,发展了农业生产。所以,清代初期“席北米” (席北即锡伯)就盛名于东北。
十七世纪中叶以后,由于统治民族出于政治和军事上的需要,把长期生活在松嫩平原的大部分锡伯族凋遣来辽河平原驻屯。从此,他们在辽河流域,浑河边上又创建村寨,垦荒造田。
辽河平原不仅面积广阔,土地肥沃,而且气候比较温和、湿润,生长期约一百八十——二百天。所以,很适合于各种植物的生长,是辽宁省主要的耕作区。移驻盛京所属各地的锡伯族,充分利用当地有利的自然条件,从事农业生产。在早主要种植高梁、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