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建筑组讲课资料(二).pdf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传统建筑组讲课资料(二)

传统建筑组讲课资料 (二) 主题:悬空寺 推荐纪录片:精彩山西系列 讲课人:王敏 讲课时间:2016年5月31 日 内容: 1.建筑简介 悬空寺位于山西省浑源县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峭 壁间,素有 “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俚语, 以如临深渊的险峻而著称。 注:马尾指那些上接楼阁栈道,下至岩石的红色立木。 立木总共30根,被分为三组。长度约十几米。分别位 于一条栈道和两个阁楼下边,给人一种重量支撑于立柱上的 错觉。 2.建成背景 该寺建成于1500年前北魏后期,是中国仅存的佛、道、 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之后历代都对悬空寺做过修缮,北 魏王朝将道家的道坛从平城,今大同南移到此, 古代工匠根据道家“不闻鸡鸣犬吠之声”的要求建设了悬空 寺。 悬空寺距地面高约60米,最高处的三教殿离地面90米, 因历年河床淤积,现仅剩58米。 (1939年的河床挖掘证实 了90米的真实性) 即使地处高崖,悬空寺仍发展了中国的建筑传统和建筑风 格,整个寺院,上载危崖,下临深谷,背岩依龛,寺门向南, 以西为正。全寺为木质框架式结构,依照力学原理,半插横 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体,廊栏左右紧联。但 是整体布局却有所变化,他将平面建筑立体化。 悬空寺原来叫“玄空阁”, “玄”取自于中国传统宗教道教 教理,“空”则来源于佛教的教理,后来改名为“悬空寺”, 是因为整座寺院就像悬挂在悬崖之上,在汉语中, “悬”与 “玄”同音,因此得名。悬空寺曾入选 《时代周刊》世界十 大不稳定建筑。与埃及金字塔,埃菲尔铁塔,比萨铁塔齐名。 被称为东方的 “空中花园”。 3.建筑布局特色 (1)值得称 “奇”的是,建寺设计与选址,悬空寺悬空 寺处于深山峡谷的一个小盆地内全身悬挂于石崖中间,石崖 顶峰突出部分好像一把伞,使古寺免受雨水冲刷。山下的洪 水泛滥时,也免于被淹。四周的大山也减少了阳光的照射时 间。优越的地理位置是悬空寺能完好保存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了客观因素,自身材料的使用对此也很有影响。木材 采用当地的铁杉木,且木材浸泡过桐油。 独特的地理位置不仅使悬空寺免受时光消磨,也在一定 程度上避免其受到山石滚落影响,除此以外,在寺庙上方, 还有一条保护寺庙和人们安全的天沟存在。 (2)“悬”是悬空寺的另一特色,全寺共有殿阁40 间, 表面看上去支撑它们的是十几根碗口粗的木柱,其实有的木 柱根本不受力,所以有人用 “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 中吊”来形容悬空寺。而真正的重心撑在坚硬岩石里,利用 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 立木总共30根,被分为三组。长度越十几米。分别位 于一条栈道和两个阁楼下边,给人一种重量支撑于立柱上的 错觉。 立柱自身不承受寺庙重量,这些立柱与走廊的重量支撑 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横梁才是问题的关键。悬壁梁无法拔出来的原因:插入石壁 的一端被盯上了楔子,和岩石紧紧地铆在了一起。作用类似 于今天的膨胀螺栓。打的越深。固定的越紧。 (3)悬空寺的 “巧”体现在建寺时因地制宜,充分利 用峭壁的自然状态布置和建造寺庙各部分建筑,将一般寺庙 平面建筑的布局、形制等建造在立体的空间中,山门、钟鼓 楼、大殿、配殿等都有,设计非常精巧。寺内有佛像八十多 尊。由于悬空寺 “倚山做基,就岩起屋”,佛像的这部分重 量几乎都落在了凸出的岩石上。有重量的塑像都紧贴着峭 壁。 悬空寺重达10吨多,其中以屋顶最重。而承担这部分 重量的是一种框架结构。 侧面剖面图: 一个三层殿共有四根悬壁梁和一根顶梁柱,除了底部的一根 悬壁梁之外,还有三根悬壁梁分布在大殿上。形成了一种框 架结构。 细节分析:两根横梁之间有一个柱子顶紧,柱子自身已 有了一个很大的内力。柱子顶上去之后有了一个变形,上头 梁的荷载压上去,又有了一个变形。两个变形平衡之后,梁 就保持一个平的状态,甚至还有一点翘起。 层层受力之后,最后的力就传到了岩石上,所以框架结 构有很大一部分的作用是传递力,事实上他自身的悬出部分 是很小的。这种完整的受力体系与现代建筑中的预应力类 似。而这种方法是在近100多年才提出的。预先受力且结构 完整,大大增强了建筑自身的稳定性。 另一方面,与自身的榫卯结构也有关。地震时,榫卯结 构通过自身的晃动变形来达到吸收能量(力作的功)的作用。 在力消失后榫卯回复原状。 唐开元二十三年 (73

文档评论(0)

5611907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