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针诊疗规范.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张店区中医院针灸科技术操作规范 头针技术 头针,又称头皮针,是在头部特定的穴线进行针刺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本法是在传统针灸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创用的。为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一、适应症 头针主要治疗脑源性疾病。如中风偏瘫、肢端麻木、失语、皮层性多尿眩晕、耳鸣、舞蹈病、癫痫、脑瘫、小儿弱智、震颤麻痹、假性球麻痹等。此外,也可以治疗头痛、脱发、脊髓性截瘫、高血压病、精神病、失眠、眼病、鼻病、肩周炎、腰腿痛、各种疼痛性疾病等常见病和多发病。 二、禁忌症 (一)囟门和骨缝尚未骨化的婴儿和孕妇不宜用头皮针治疗。 (二)头颅手术部位头皮严重感染、溃疡和创伤处不宜针刺。 (三)头皮针刺入时要迅速注意避开发囊瘢痕。 (四)有脑出血史者用头皮针必须谨慎。 三、操作流程 (一)物品准备 治疗盘内备以一次性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盘2个(一个盛放污棉球;一个盛放用过的毫针)。 (二)选穴方法 单侧肢体病,选用对侧穴线,两侧肢体病,选用双侧穴线,内脏、全身性疾病或不易区别左右的疾病,可选用双侧穴线。一般根据疾病选用相应的穴线,并可选用有关穴线配合治疗。如下肢瘫痪选顶颞前斜线和顶旁1线。 (三)体位 根据病情,明确诊断,选定刺激区,取得病人合作后,让病人采取坐位或卧位分开头发,常规消毒。 (四)进针 选用26—28号1、5—2、5寸不锈钢针,针身与头皮呈30度夹角快速将针刺人皮下,当针尖达到帽状腱膜下层时,指下感到阻力减小,然后使针与头皮平行,将针快速推进到相应的深度。头针持针式所示。 (五)捻转 术者肩、肘、腕、拇指固定,食指半屈曲,用拇指第1节的掌侧面与食指第1节的桡侧面捏住针柄,以食指的指掌关节不断屈伸,使针体来回旋转,捻转速度每分钟200次左右。每次左右旋转各两转左右。连续捻转2-3分钟,然后静留针5—10分钟,再重复捻转。用同样的方法再捻转两次,即可出针。快速捻转使患者的针感增强,有些病例可提高疗效。捻针时或留针时,家属协助患者(或患者自己)活动肢体,加强患肢功能锻炼,有助于提高疗效。一般经3-5分钟刺激后,部分患者病变部位(患肢或内脏)可出现热、麻、胀、凉、抽动等感觉,这种病人的疗效常比较好。也可用电针代手捻治疗。 (六)出针 押手固定穴线周围头发,刺手夹持针柄轻轻转动针身,如针下无沉紧感,可快速出针。出针后必须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 (七)疗程 一般每日或隔日针治1次,10—15次为1疗程,隔5-7天后,再继续下一疗程。 四、注意事项 (一)头部长有头发,因此尤须做到严格消毒,以防感染。 (二)毫针推进时,术者针下如有抵抗感,或患者感觉疼痛,应停止进针,将针往后退,然后改变角度再进针。 (三)由于头针刺激感强,刺激时间较长,医者必须注意观察患者病情,以防晕针。 (四)婴幼儿由于颅骨缝骨化不完全,不宜采用头针治疗。 (五)对脑溢血患者,须待病情及血压稳定后方可做头针治疗。凡并发有高热、心力衰竭等症者不宜立即采用头针。 (六)由于头皮部位血管丰富,行头针治疗容易出血,故出针时必须用干棉球按压针孔1-2分钟。 五、管理制度 (一)医师应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向病员详细了解病情,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 (二)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针刺穴位应进行常规消毒,1人1穴1针,严格遵守针灸操作规程。 (三)凡留针治疗者,术者不得离开岗位,注意观察病员变化。取针时注意防止漏针、断针。 (四)经常检查针具是否完好,如有不锐利及弯曲时应及时修理、更换。 (五)进修人员或学员施行头皮针施术时,必须在经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不得独立操作。 (六)患者如需配合其他治疗(如理疗等),通知相关项目主管,合理安排顺序。 (七)医师需严格按照头皮针操作规范及管理制度进行治疗,如有违规操作,视情节严重程度做出相应处罚,轻者口头警告,重者处以罚款,如因违规操作造成医疗事故者,按照医院相关文件规定惩处。 针灸科 附件 标准头穴线的定位及主治 标准头穴线均位于头皮部位,按颅骨的解剖名称分额区、顶区、颞区、枕区4个区。14条标准线(左侧、右侧、中央共25条)。兹将定位分述如下: (一)额中线 [定位]在头前部,从督脉神庭穴(DU24)向下引一直线,长1寸(3厘米)。 [主治]癫痫、精神失常、鼻病。 (二)额旁1线 [定位]在头前部,从膀胱经眉冲穴(BL13)向前引一直线,长1寸(3厘米)。 [主治]冠心病、心绞痛、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失眠。 (三)额旁2线 [定位]在头前部,从胆经头临泣穴向前引一直线,长1寸(3厘米)。 [主治]急慢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肝胆病等。 (四)额旁3线 [定位]在头前

文档评论(0)

xingyuxiaxi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