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和综合物理试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近代和综合物理试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第 6 章 近代和综合物理实验 实验 1 夫兰克—赫兹实验 1913 年玻尔发展了原子模型理论,提出了原子能级的存在。光谱学的研究证明了原子 能级的存在,原子光谱中的每根谱线都相应表示了原子从某一较高能态向另一较低能态跃迁 时的辐射。然而,原子能级的存在除了可由光谱研究推得外,1914 年德国物理学家夫兰克 和赫兹用慢电子与稀薄气体原子碰撞的方法,使原子从低能级激发到高能级。通过测量电子 和原子碰撞时交换某一定值的能量,观察测量到了氩的激发电位和电离电位,直接证明了原 子内部量子化能级的存在,也证明了原子发生跃迁时吸收和发射能量是完全正确的、不连续 的,为早一年玻尔发表的原子结构理论的假说提供了有力的实验证据。他们因此而分享了 1925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其实验方法至今仍是探索原子结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实验目的】 1.了解夫兰克-赫兹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测定氩的第一激发电位,验证原子能级的存在。 2 .分析灯丝电压、拒斥电压等因素对F-H 实验曲线的影响。 【实验仪器】 夫兰克-赫兹实验仪、双踪示波器等。 夫兰克-赫兹实验仪采用充氩气的四极管做成的夫兰克-赫兹管。仪器面板结构如图 5 所示: 面板结构图说明: 1. 夫兰克-赫兹管阳极电流IP 指示,电流单位nA ; 2 . 电流表量程转换,有20nA 、200nA 、2KnA三档电流的量程可选择; 3 . 电压指示,可与右边的电压测量选择开关配合使用,以分别显示V 、V 、V 、V G2 G1 P f 各档电压; 4 . 电压测量选择开关; 5 . 电源开关; 6 . 灯丝电压V 调节旋钮; f 7 . 阳极电压V 调节旋钮; p 8. 第一栅极电压VG1调节旋钮; 9 . 第二栅极电压VG2调节旋钮; 10. 自动扫描时的“快速”和“慢速”转换; 11. “手动”、“自动”选择开关; 12. 阳极电流IP信号输出插口,信号幅度为0-3V,用示波器观察时接示波器“Y”插口; 13. 第二栅极电压VG2信号输出插口,信号幅度为0~3V,用示波器观察时接示波器“X ” 插口。 【实验原理】 根据玻尔的原子模型理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以核为中心沿各种不同轨道运动的一些电 子构成的。对于不同的原子,这些轨道上的电子数分布各不相同。一定轨道上的电子具有一 定的能量,能量最低的状态称为基态,能量较高的状态称为激发态,能量最低的激发态称第 一激发态。当同一原子的电子从低能量的轨道跃迁到较高能量的轨道时,原子就处于受激状 态。但是原子所处的能量状态并不是任意的,而是受到玻尔理论的两个基本假设的制约: ⑴ 原子的量子化定态假设:原子只能较长久地停留在一些不连续的稳定状态(简称定 态)。原子在这些状态时,不发射也不吸收能量,各定态具有的能量数值是彼此分隔的。原 子的能量不论通过什么方式改变,它只能使原子从一个定态跃迁到另一个定态。 ⑵ 辐射的频率法则:原子从一个定态跃迁到另一个定态而发射或吸收辐射能量时,辐 射的频率是一定的。如果用 Em 和 En 代表有关两定态的能量,辐射的频率 ν决定于如下关系: hν En −Em (1) 式中 h 为普朗克常数。 原子状态的改变通常在两种情况下发生,一是当原子本身吸收或放出电磁辐射时,二是 当原子与其他粒子发生碰撞而交换能量时。能够控制原子所处状态的最方便的方法是用电子 轰击原子,电子的动能可通过改变加速电压的方法加以调节。 由玻尔理论可知,处于基态的原子发生状态改变时,其所需的能量不能小于该原子从 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时所需的能量,这一能量称为临界能量。当电子与原子碰撞时,如果 电子能量小于临界能量,则发生弹性碰撞, 电子碰撞前后的能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unshaoy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