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海洋文学析论-国立中山大学中国文学系.pdfVIP

苏轼海洋文学析论-国立中山大学中国文学系.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海洋文析一文哲第十期海洋文析一昭明新雄摘要海洋文之作自出杼化千值得我注意可惜的是具有特殊意的研究至今未有者深入探索本人不揣陋海洋文分成不同的主加分析本文是相系列研究的首篇海洋文塘潮立中山大中文系教授第一作者立大文系座教授第二作者收稿日期年月日查通日期年月日任高教授文哲第十期一前言海洋文之作自出杼化千其中尤以浙江塘潮的量最多最值得注意故以之系列研究之首篇浙江第一大河塘江在杭州注入海杭州面千多平方公里外形像一喇叭出口最一百公里越往面越窄最窄三公里相差大加上杭州河床高低起伏不平坦海潮上海快速入向海向江

蘇軾海洋文學析論(一) 271 文與哲.第十期.2007.6 蘇軾海洋文學析論(一) ∗ ∗∗ 劉昭明 陳新雄 [摘 要] 蘇軾海洋文學之創作,自出機杼,變化萬千,值得我們注意。可惜的是,這個具有特殊意義 的研究課題,至今未有學者深入探索。本人不揣淺陋,擬將蘇軾海洋文學分成幾個不同的主題詳 加分析,本文是相關系列研究的首篇。 關鍵詞:蘇軾、海洋文學、錢塘潮 ∗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第一作者)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講座教授(第二作者) 收稿日期:2007 年 4 月 1 日,審查通過日期:2007 年 6 月 1 日 責任編輯:張高評教授 272 文與哲.第十期 一、前言 蘇軾海洋文學之創作,自出機杼,變化萬千,其中尤以浙江錢塘潮詩詞的數 量最多,最值得注意,故以之為系列研究之首篇。浙江第一大河錢塘江在杭州灣 注入東海,杭州灣面積兩千多平方公里,外形像一隻喇叭,出口極寬廣,最寬處 達一百公里,越往裡面越狹窄,最窄處僅三公里,相差極大。加上杭州灣河床高 低起伏不平坦,海潮上漲時,從海門快速湧入,衝向海灣,衝向江口。然因河面 寬度和河床深度產生劇變,水流受束縛,前浪受阻,後浪向前擠,一波疊一波, 1 洶湧澎湃,怒濤排壑,白浪滔天,這就是舉世聞名的錢塘潮。 錢塘潮是大自然 的傑作,是天下奇觀,自古以來即膾炙人口,「浙江秋濤」號稱是錢塘八景之一, 宋•范仲淹〈和運使舍人觀潮〉譽稱:「何處潮偏盛,錢唐無與儔。」2宋•周 3 密《武林舊事•觀潮》亦歎說:「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 蘇軾宦遊四方, 4 足跡遍天下,然自稱「緣在東南」,與杭州最有緣。蘇軾於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 1 關於錢塘潮形成的原因,單樹模主編,《中國名山大川辭典•錢塘潮》有簡要的記載可供參考: 「錢塘江潮是世界著名大潮之一。湧潮來臨時,潮頭陡立似牆,白浪滔天;奔騰咆哮如雷鳴, 轟然而過。『浙江秋濤』不僅是舊錢塘八景之一,也被譽為『天下奇觀』。潮湧的形成與地形 密切相關。錢塘江和杭州灣平面上均呈喇叭形,寬度自灣口向裡急縮,灣口寬達 100km ,至澉 浦水面寬 20km ,至鹽官附近江道僅約3km 。潮水上溯時,水體受急劇的約束,潮差增大,平 均潮差約 5m ,最大潮差達8.9m 。同時,錢塘江河口縱剖面性質獨特。杭州灣內河床平坦,從 乍浦以上開始抬升,至倉前附近達到頂點,再向上為倒坡。從聞家堰到乍浦長 130km ,為一龐 大的沙坎隆起,乍浦以上河床迅速抬高,海潮倒灌,形成潮湧。潮湧以海寧附近最大,一般潮 頭高度 1-2m ,最大高度達3.7m ,以農曆八月十八日之秋潮最為壯觀。錢塘江歷史悠久,今觀 潮勝地為海寧縣鹽官鎮。」(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 年 12 月,1 版 1 刷),頁 1178 。 本文徵引之書,首次見文時,詳註朝代、作者、書名、冊數、頁數、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月、版次,以便覆覈;再引用時,僅註明書名、冊數、頁數,以省篇幅。為統一體例,出版年 月一律以西元紀年標記。中國歷史紀年

文档评论(0)

jinchenl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