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金马奖致敬摄影师 十大华语电影掌镜人盘点
金马奖致敬摄影师 十大华语电影掌镜人盘点
时光网特稿再精彩的剧本,也终要写入镜头;再出色的表演,也总要化作胶片。电影是一门视觉艺术,也是用摄影机来写作的一种记录方式,写作者身藏在机器的背后,默默编织着美丽的图像,观众却在不经意间忽略了他们的存在。 还好金马奖没有忘记这些人,“向摄影师致敬”的主题,以及关本良、姜秀琼合作的纪录片,或许会让李屏宾和李屏宾们喜极而泣。这个红毯上从没少了天才的编导、璀璨的演员,如今则轮到了摄影师们站上舞台之巅,去迎接属于他们的荣耀。金马奖历史上有多少部精彩影片,就会有多少位卓越的掌镜人,细数他们的名字,有赖成英、林赞庭、王剑寒、林文锦、陈坤厚…… 金马奖不完全属于台湾,囊获该奖的摄影师,同样有属于香港的黄岳泰、鲍德熹、钟志文……也有来自内地的顾长卫、曹郁,甚至还有那位原籍澳洲的杜可风。杜可风喜欢玩光线,鲍德熹习惯用色彩,摄影师的风格各异,成全了影片的美感,也或多或少成就了导演的风格,如同杜可风与王家卫、黄永恒与吴宇森、郑兆强与杜琪峰、廖本榕与蔡明亮,日后都成了彼此不可或缺的最佳拍档。 要从45届金马奖的获奖者中选出十个代表性的人物实属不易,我们本着本土优先、参与台湾重要制作者优先、兼顾摄影师个人声誉、鼓励新人的原则,拿捏了这个十个最终人选。其中必然会有遗珠滑落,譬如林文锦、黄仲标、顾长卫、郑兆强……不过正如电影是遗憾的艺术,这份榜单也终究无法做到尽善尽美。
①赖成英:写实破旧局 ②陈坤厚:悠远见细致
③潘恒生:镜中也嬉戏 ④李屏宾:留白皆镜语
⑤杜可风:光影传诗意 ⑥马楚成:缠绵无绝期
⑦黄岳泰:张弛总有余 ⑧廖本榕:暧昧诉情迷
⑨曹 郁: 沉重书悲情 ⑩鲍德熹:色彩塑神奇
赖成英:写实破旧局
“健康写实主义”在1960年代突破黄梅旧腔和都市奇情的垄断格局,导演李行的御用摄影师赖成英功不可没。这个被台湾史学家黄仁(上届金马奖终身成就奖得主)称为“导演中的导演”的人,对台湾电影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赖成英是“中影”第一批摄影师,也是著名导演、摄影师陈坤厚的舅舅,1963年他首次与李行导演合作,开始了他们十三载的搭档生涯。赖成英和李行合作的第一部电影《街头巷尾》,开辟了台湾电影写实化的先河,正是这部电影,让中影总经理龚弘先生喊出了“健康写实主义”的口号。 健康写实称得上台湾电影的第一波浪潮,赖成英摈弃了那种端庄华丽的室内摄影,多采用实景、外景拍摄,有很强的纪实性。他镜头朴实、镜语顺畅,没有花哨的推拉摇椅,而多采用中远镜头,给与演员较夸张的表现空间,感染力很强。《街头巷尾》写情写景流畅精简,《养鸭人家》的构图、调度又与内容结合的和谐得体。在《哑女情深》里,赖成英又尝试以大角度倾斜镜头捕捉人物的神情,效果堪称一绝。《秋决》是赖成英艺术生涯的一个最高点,该片感染力极强,技巧上却被批评“过分刻意求工,斧凿痕迹太浓”,饶是如此,该片依然囊获了当年金马奖最佳摄影的殊荣。 70年代赖成英跟随李行加入到琼瑶戏的热潮行列,其画面柔美、节奏流畅,与痴男怨女的情怀相得益彰。此时的赖成英已经渐渐开始脱离写实化的操作,而倾向于轻松、浪漫、唯美、精致的风格。后期的赖成英转型成为导演,提拔了侯孝贤等后生晚辈,并将张秋霞、周丹薇等人推进了明星行列。金马奖获奖经历1965年 《养鸭人家》1970年 《群星会》1972年 《秋决》
《秋决》
(右起)侯孝贤、赖成英、李烈、李行、周玲子、廖庆松
陈坤厚:悠远见细致 有趣的是,陈坤厚1962年考进“中影”之时,师从的正是舅父赖成英,从练习生到摄影助理,他一直是李行摄制组的基本班底。1971年他升任摄影师,成为中影的第二代摄影,并在舅舅自立门户后递补成为李行的摄影师。 陈坤厚亦是跨越乡土电影与“新电影”的一代,《汪洋中的一条船》让他拍的格外顺手,拿下了当年金马奖最佳摄影奖,陈坤厚的镜头中暗含着一种怀远幽情,这在之后的《小城故事》、《原乡人》中有着更深沉的体现。除了给李行帮工,陈坤厚也会给舅舅赖成英打杂,与宋存寿、白景瑞、陈耀圻、徐进良等知名导演合作,而这些人的许多经典名作,都暗含着摄影师陈坤厚的一份苦劳。 “万年青电影公司”是新电影运动的一块阵地,侯孝贤是公认的旗手,陈坤厚则是重要的代表人物。两人轮流做导演拍摄了多部电影,侯孝贤编剧、陈坤厚摄影也慢慢成了习惯,尤其是结识朱天文之后,这个公司有了更旺盛的创作力。陈坤厚的摄影有着宁静、悠远的文学情调,善于把握人物的动作、眼神、姿态以及对状况的反应,其光影色调层次分明,精致的内景和美妙的外景结合产生高度的质感。 1982年陈坤厚与侯孝贤抵押房子拍《小毕的故事》,属于他们的新浪潮正式开始,该片成功固然离不开朱天文的剧本和侯孝贤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