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讲近现代史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近现代史时间轴;二、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四、社会主义建设1956-至今;马列传入;;;中共二大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与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大革命的意义;考点3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二、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十年内战时期,1927-1936);《井冈山土地法》1927年10月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以立法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买卖。
《兴国土地法》1929年4月。“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保护中农的利益使之不受侵犯。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中国共产党就是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可以付诸实施的,有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2、革命的新道路; 三、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阐述了上述思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
; 土地革命的挫折;考点四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抗日战争的阶段
局部抗战和全面抗战的最根本区别在于,要不要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抗战;2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国民党正面战场;4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共产党的
敌后战场;5 抗日战争的胜利;考点 5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1、战后国际国内政治形势
在国际上,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冷战开始。
在国内,人们的觉悟程度、组织程度空前提高,国民党统治集团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其根本目标是使战后的中国回复到战前的状态,即坚持蒋介石的独裁统治。以武力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国民党的反共方针得到了美国政府的支持。
美国资本迅速在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生活中占据了支配地位。
;重庆谈判;3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 4人民共和国:中???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一、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之后,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延续了22年之久的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所部各路大军继续举行胜利的大进军,分别以战斗方式或和平方式,迅速解决残余敌人,解放广大国土。
二、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一)为新中国绘制蓝图
1.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两个务必”思想)
2.《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
(二)人民政协的召开与《共同纲领》的制定(临时宪法的作用)
;
三、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1)原因
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雄厚的群众基础;有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分不开。
(2)基本经验(三大法宝)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 考点6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的意义:
2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2)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即进入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的精神,中共和人民政府着重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2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3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4加强党自身的建设。“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五反运动”偷税漏税、偷工减料、盗窃国家财产、盗窃国家经济情报、行贿。
; 2、中共中央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分析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全国胜利并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中国社会经济中存在这五种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3、开始采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际步骤
(1)七届三中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