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群落的演替一轮复习
2.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比较 (2012·海南单科,17)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B.森林阶段动物的分层比灌木阶段的简单 C.初生演替可发生在从来没有植被分布的地带 D.森林阶段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 * 第4节 群落的演替 一.群落演替的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1.群落演替的原因 (1)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2)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 (3)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 (4)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5)人类活动的干扰。 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二.群落演替的类型 沙丘、火山岩、冰川泥、裸岩上进行的演替。 ㈠.初生演替 1.定义: 2.实例: ▲在以上演替的各阶段中,所需时间最长的是地衣到苔藓阶段,所需时间最短的是草本植物到灌木阶段。 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阶段 森林阶段 (乔木阶段) 裸岩上的演替 ⑴一年生杂草 ⑵多年生杂草 ⑶小灌木 ⑷灌木丛 ⑸乔木(森林) 在干旱的荒漠上很难形成 1.定义:原有的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的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实例: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㈡.次生演替 3.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过程 弃耕农田上和火灾后的草原上发生的演替 裸岩、沙丘、冰丘泥和湖底的演替 实 例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自然因素为主 影响因素 较快而经历时间短 缓慢而经历的时间长 速度时间 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起 点 次生演替 初生演替 类 型 判断: 如果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能形成森林 ( )。 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 ( )。 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最终能演替成森林 ( )。 冰川泥地和弃耕农田的演替都是次生演替 ( )。 × × × × 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人类活动不会改变自然 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 × 在废弃的池塘中长出树林,大约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①干涸池塘阶段;②灌木阶段;③乔木阶段;④草本植物阶段。该废弃池塘演替的正确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①→②→④→③ D.①→④→②→③ D 3.群落演替的方向 (1)自然条件下,群落的演替一般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 (2)最终的演替结果主要由演替地所处的气候条件决定。如在干旱的荒漠地区很难形成森林。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议一议: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新的物种定居后,原来的物种是否还能存在? 答案:能。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 4.群落演替的结果 自然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的结果,发生在 时间和空间上的自然演替是不可逆的,稳定性越来越 高 稳定性 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 结构 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 能量 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 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预 测的 演替 方向 【高考警示】 (1)演替不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 任何环境下的演替都要最终达到一个成熟阶段,这时候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此时物种与环境之间高度协调,能量和物质的利用率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也高。 (2)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 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 5.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1)原因: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垦殖活动(如_________、围 湖造田等),造成严重的_________,并且成为_________频繁发 生的重要原因。 (2)目的: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_____ _______的道路。 (3)措施:颁布了《退耕还林条例》。 (4)预期结果:很多地区的生态环境有望得到明显改善,调节 _____和_________的功能将大大增强。 毁林开荒 水土流失 洪涝灾害 可持 续发展 气候 洪水流量 B (2012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