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工学]材料科学基础第二章
2011 第二章 固体中的相结构 第二章 固体中的相结构 主要内容 固溶体 金属间化合物 陶瓷晶体相 玻璃相 分子相 第二章 固体中的相结构 组元:组成材料最基本、独立的物质。 组元可以是纯元素(金属或非金属)也可以是化合物; 材料可以是单组元的,也可由多组元组成。 相:合金中具有同一聚集状态、同一晶 体结构和性质并以界面隔开的均匀 组成部分。 分类:固溶体、中间相(金属间化合物)。 §2.1 固溶体—什么是固熔体? 固溶体:固态下一种组元(溶质)溶解在另 一种组元(溶剂)中形成的新相. 固溶度:溶质原子在溶剂中的最大含量(极 限溶解度,摩尔分数). 特点:固溶体具有溶剂组元的点阵类型, 晶格常数稍有变化. 晶格与固溶体相同的组元为溶剂;其他组元为溶质. §2.1 固溶体—什么是固熔体? 按固溶度不同,可分为: 有限固溶体、无限固溶体 §2.1 固溶体—置换固溶体 §2.1 固溶体—置换固溶体 §2.1 固溶体—置换固溶体 原子尺寸因素 原子尺寸差越小,越易形成置换固溶体,且溶解度越大。△r=(rA-rB)/rA,当△r15%时,有利于大量互溶。 §2.1 固溶体—置换固溶体 晶体结构因素 结构相同,溶解度大,有可能形成无限固溶体; 电负性因素 电负性:从其他原子夺取电子而成为负离子的能力; 电负性差越小,越易形成固溶体,溶解度越大; 电子浓度因素 电子浓度:合金中两组元价电子总数(e)与其原子总数之比; 电子浓度e/a越大,溶解度越小。 e/a有一极限值,超过该值后固溶体不稳定,形成新相.极限值与溶剂晶体结构有关,一价面心立方金属为1.36,一价体心立方金属为1.48. §2.1 固溶体—间隙固溶体 组成:原子半径较小(小于0.1nm)的非金属元 素溶入金属晶体的间隙。 影响因素:原子半径和溶剂结构。 溶解度:一般都很小,只能形成有限固溶体.如:C在?-Fe中的最大溶解度2.11%;在?-Fe中的最大溶解度仅为0.0218%. §2.1 固溶体—有序固溶体 分布状态取决于同类原子和异类原子间结合力的相对大小: 偏聚:同类原子间结合能大于异类原子间结合能; 有序:同类原子间结合能小于异类原子间结合能. §2.1 固溶体—有序固溶体 有序化: §2.1 固溶体—固溶体的性能 点阵常数改变 产生固溶强化 现象:固溶体的强度和硬度高于纯组元,塑性则较低. 固溶强化:由于溶质原子的溶入而引起的强化效应. 特点及规律: 间隙固溶体的强化效果高于置换固溶体,前者产生柯氏气团,后者主要靠有序强化. 溶质和溶剂原子尺寸相差越大,固溶强化越显著; 固溶度越小,固溶强化效果越强. 物理、化学性能改变 §2.2 金属间化合物 金属间化合物:由金属与金属或金属与类金属元素之间形成的化合物,也称为中间相. 分类: 正常价化合物—符合原子价规则的化合物. 电子化合物(电子相)—电子浓度起主要作用,不 符合原子价规则. 间隙化合物—尺寸因素起主要作用. 主要影响因素: 电负性、电子浓度、原子尺寸 §2.2 金属间化合物—正常价化合物 形成:金属元素+ⅤA,ⅥA,VIIA族元素构成,电负性差起主要作用,对AmBn有: mec=n(8-eA). 键型:随电负性差的减小,分别形成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 电负性差越大,稳定性越高. 组成:AB或A2B(AB2)两种. §2.2 金属间化合物—电子化合物 形成:ⅠB或过渡族金属元素与ⅡB,ⅢA,ⅣA族 金属元素构成,电子浓度起主要作用,不 符合原子价规则. 键型:金属键(金属-金属). 组成:电子浓度对应晶体结构,可用化学式表 示. §2.2金属间化合物—间隙化合物 形成:过渡族元素+原子半径很小的非金属元 素,尺寸因素起主要作用。 结构: 由非金属原子半径/过渡族金属原子半径(RX/RM)确定; 简单间隙化合物(间隙相): (RX/RM)0.59, 金属原子呈现新结构,非金属原子位于其间隙,结构简单。如面心立方VC. 复杂间隙化合物:(RX/RM)0.59且(?R30%),主要是铁、钴、铬、锰的化合物,结构复杂,如Fe3C。 组成:可用化学式表示,可形成固溶体,复杂 间隙化合物的金属元素可被置换。 键型:共价键和金属键。 §2.2金属间化合物—特性 力学性能:高强度、高硬度、低塑性 可广泛用作强化相: 正常价化合物及电子化合物—有色金属的强化相; 简单间隙化合物—合金钢及硬质合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