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我间道德同感的参照起点孔子的‘己’与亚当斯密的旁观者-清华学报.PDFVIP

人我间道德同感的参照起点孔子的‘己’与亚当斯密的旁观者-清华学报.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我间道德同感的参照起点孔子的‘己’与亚当斯密的旁观者-清华学报

人我間道德同感的參照起點 ──孔子的「己」與亞當斯密的旁觀者── 周國正∗ 香港浸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 摘 要 孔子 (551-479 BC) 的仁論和亞當斯密 (Adam Smith, 1723-1790) 的道德情感論都建 基於人類的關愛,而關愛則以人我之間具有道德面向的同感 (sympathy) 為前提,至於向 什麼趨「同」,則必然要有一參照的起點。就此,孔子提出的是「己」,亞當斯密則為 「旁觀者」。孔子的「己」失諸含混,其中隱含不少沒清楚界定的條件;而亞當斯密 「旁觀者」的提法則是要強調與一己利害無涉,雖然清晰,但卻忽略了人在現實利害之 外的道德訴求,而此訴求卻是源於內在良知的,對此亞當斯密又稱之為「內在之人」, 結果令其參照點既是「旁觀者」又是「內在之人」,字面上顯得自相矛盾,反不如孔子 之「己」的整全統一。 關鍵詞:孔子,仁,己,同感,亞當斯密,旁觀者 ∗ 作者電子郵件信箱:chowkc@hkbu.edu.hk 清華學報 新43 卷第 3 期(民國 102 年 9 月)第461~480 頁 462 清 華 學 報 一、前言 仁雖然並非孔子首倡,但把仁作為自己哲學思想的核心,孔子卻肯定是第一 人。無獨有偶,蘇格蘭哲學家,以《原富》(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一書聞名於世的亞當斯密,在其道德哲學著作《道德情感 論》 (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中,就道德根源問題提出和孔門仁論極為相 近的看法。不過,孔門仁論中的恕道和亞當斯密《道德情感論》中的「同感」,都 需要一個參照點才能運作,參照點如何設定成了兩家的共同問題。本文即分析兩家 如何確定這個參照點,探討其中的同異得失;有關亞當斯密的理論,我們留待本文 下半部再說明討論,現在先從孔門仁論開始。 二、孔門仁論 1 仁的展開可以兼括萬物,但回溯其本,卻離不開「愛人」二字。 孟子 (372- 289 BC) 在《孟子.公孫丑上》以惻隱之心為仁之端,2 其中也隱含了「愛人」這 預設,因為如果對人無關愛之心,那麼他人死活與自己何干,惻隱之心也就無由生 起。其他如《說文解字》訓「仁」為「親也,人二」,3 《禮記.中庸》謂「仁 者人也,親親為大」,4 都可以視為「愛人」一義的不同表達。朱熹 (1130-1200) 在《論語.學而》第二章注解下說「仁者,愛之理,心之德也。」5 指出仁是心的 本質,其表現則為對人關愛,可謂切中肯綮。 「愛人」簡單來說是希望他人得到快樂,免於受苦。但一如《莊子.秋水》 6 我們其實無法真正知道別人的苦樂感受為何,因此,對他人的 「子非魚」所說, 關愛只能基於一個假定──別人的苦樂感受與自己的基本相同,《論語.雍也》要 1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 ),《論語 集注》,卷 6 ,〈顏淵〉,頁139 。 2 同前引,《孟子集注》,卷 3 ,〈公孫丑.上〉,頁237 。 3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篇八上,〈人部〉,頁365 。 4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庸集注》,頁 28 。 5 同前引,《論語集注》,卷 1 ,〈學

文档评论(0)

laolao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