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论(二).doc

  1. 1、本文档共8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学创作论(二)

第十次课 (四)联想 联想是由此形象出发,瞬间涉及彼形象,进而一环扣一环,在延展中,所思索的形象不断变化的心理活动过程。 联想本质上是想象的一种衍化。但是它们侧重点又不同。 联想的英文为“Association” 想象的英文是“Imagination” 联想的英文与“联系”一个词,所以更注重“联”。与想象强调将过去的经验记忆和先前形象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结构不同,联想更强调两个以上事物之间在习惯上和功能上的联系,强调“由此及彼”的过程。 在联想活动中,由于所联结的事物越来越多,相隔越来越远,其间的线索也就越来越脆弱、越来越模糊,有时甚至会达到“不知所由”地步,但是这是没有办法阻止的,因为联想活动一旦开始就不可能停下来,而不由自主地被惯性所支配,天马行空、我行我素。 莫言曾很生动地描述过“联想”的心理状态: “犹如猛虎下山,蛟龙入海;犹如国庆节一下子放出十万只鸽子;犹如孙悟空在铁扇公主肚里拳打脚踢翻筋斗,折腾个天昏地暗日月无光一佛出世二副涅磐口吐莲花头罩金光手挥五弦目送惊鸿穿云裂石倒海翻江蝎子窝里捅一棍。然后平心静气休息片刻,思绪开始如天马行空,汪洋恣肆,天上人间,古今中外,坟中枯骨,松下幽灵,公子王孙,才子佳人,穷山恶水,刁民泼妇,枯藤昏鸦,古道瘦马,高山流水,大浪淘沙,鸡鸣狗叫,鹅行鸭步——把各种意象叠加起来,翻来覆去,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一唱雄鸡天下白,虎兔相逢大梦归。”槃槃槃 莫言在这里用一种非常特殊的方式描述了联想中的精神状态,这种类似精神错乱式的浮想联翩实际上是创作初始阶段的自由联想。它是一种奇妙的心理状态,是人在极度放松的情况下精神的自由游走,原有记忆经验的时空秩序被打破,它们在心灵的世界里相互碰撞,风马牛不相及的若干事物会联系在一起,熔为一炉,烩成一锅,揉成一团。 然而,这种自由联想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造,它是艺术创造的初级阶段,最大限度地为艺术家提供记忆经验。而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造还需要多种艺术构思技巧。 二、艺术构思技巧 艺术构思的技巧是复杂多样的,这里我们介绍最常见的虚构、假定和变形。 (一)艺术虚构 1、虚拟的时间 在艺术虚构中,虚拟的“时间”和“空间”是至关重要的,他们是虚构人物活动的舞台,正是在这样“异在”的时空序列中,艺术家的整体构思才能有秩序地“上演”。 这里,我们着重探讨“虚拟的时间”。 “一日三秋” 爱因斯坦在解释相对论时说“如果你坐在一个漂亮姑娘身旁一个小时,你觉得只过了片刻;如果你坐在一个火炉上,片刻就像 一个小时。” 以上两则事例说明了什么 问题? (1)“物理时间”与“心理时间” 正如法国荒诞派戏剧大师尤金·尤内斯库所说: “对于所有人而言,一个钟点并非一回事。存在着不同的时间感,一个钟点可能相当于三十分钟、二十分钟、十五分钟,或者相反,远远超过实际时间。并不存在客观时间,或者,至少,客观时间感。当我寂寞之时(我时常寂寞),时间长长的,长长的。存在着一种流逝的时间和另一种不流逝的是时间。等待,即使持续十分钟,也远远长于你并不寂寞时的一个钟点。” 物理时间:匀速均衡向前,具有持续性和不可逆性,比如夜以继日,冬去春来。 在人的感觉中,时间是一种虚无的存在,英国思想家卡莱尔在《神圣英雄》中写道: “那无边无际、缄默不语、永不静止的东西就叫做时间;它匆匆流逝、奔腾而去,既迅速又宁静;它就像是把一切都包含在内的大海的潮汐,而我们和整个世界就像是游浮在它上面的薄雾;它就像是个幽灵,一会儿出现,一会儿消失:这确确实实地永远是一个奇迹,是一种使我们哑口无言的事物。” 心理时间:虽然离不开“物理时间”的背景,但它是时间在人的主观感觉中的变形。 心理时间的长度是一种主观感觉的尺度,经过主观感觉加工的时间可以加强某种心理效果。 小说就是一种时间的艺术。 小说不同于绘画。 在绘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个人物同时发生的事情。 在小说中,人物和事件只能被一个一个、一件一件地叙述出来。 叙述的起点和终点是由作者自己设定的。一个故事、一个场景可以有多种叙述秩序,而每一种秩序都意味着一种新的效果的产生。正像搭积木一样,同是一样的木块,组合方式不同,便可得到多种不同的图形。 余华的《爱情的故事》开头是这样叙述的: “一九七七年的秋天和两个少年有关。在那个天空明亮的日子里,他们乘坐一辆嘎吱作响的公共汽车,去四十里以外的某个地方。” 这种叙述姿态显然是过去完成时,因为“一九七七年的秋天”和“在那个天空明亮的日子里”,明显透视出了故事时间与叙述时间的距离。 “这个女孩在十多年之后接近三十岁的时候,就坐在我的对面。我们一起坐在一间黄昏的屋子里,那是我们的寓所。我们窗帘垂挂在两端,落日的余辉在窗台上漂浮。她坐在窗前的一把椅子里,正在织一条蓝色的围巾。此刻围巾的长度已经超过了她的身高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