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泥螺的养殖技术参考
泥螺Bullacta exarata (Philippi)的养殖 泥螺,古称“吐铁”。据明·万历“温州府志”记载:“吐铁,名泥螺,俗名泥蛳,岁时衔以沙,沙黑似铁,至桃花时铁始吐尽”。也就是说,“吐铁”名称的来历,是由于泥螺生长在海涂上“吐舌含沙,沙黑如铁”,每年要到桃花开时,泥螺的“铁”才吐完,肚内清洁,味就美了。 当今在温州称“泥糍”,系其生长在泥涂中。闽南称“麦螺蛤”,因其盛产于麦熟季节。在江、浙、沪一带称“黄泥螺”,因其贝壳为黄绿色,加工腌渍的卤液亦呈黄色或淡黄色而得名。 《本草纲目拾遗》载:泥螺有补肝肾、润肺、明目、生津之功能。民间有以酒渍食,防治咽喉炎、肺结核的作法。 浙江沿海养民有滩涂养殖泥螺的传统,至2000年底,全省养殖面积已达17万亩。由于本轻利厚,经济效益好,因此,泥螺养殖业呈逐年上升趋势。 课程纲要 泥螺的养殖生物学 泥螺的苗种生产 泥螺的养成生产 泥螺的养殖生物学 分类地位 腹足纲、后鳃亚纲、头楯目、阿地螺科 形态特点 成体体长40毫米左右,体宽约15毫米,呈长方形。 头:具拖鞋状头盘,头盘大而肥厚,无触角。眼非常退化,埋藏在头盘的皮肤组织之中,从外表面上看不到。 足:足部非常大,约占身体前部的3/4,前端向前延伸,直到头盘前缘的下方,后端膨大,两侧的边缘露在壳的外面(侧足),并且反折过来遮盖了壳的一部份。 内脏团:在发育过程中再行逆转,鳃在心耳的后面。 外套膜:包裹整个内脏团,绝大部分为很薄的皮肤,在露出贝壳后部的部分变成非常肥厚的叶片状,并且有部分向上翻转遮盖贝壳的后部(外套叶)。外套膜边缘平滑,没有任何的附属物。 贝壳:呈卵圆形,薄而脆,无螺旋部。不能包被全部身体。表面有许多细环纹和纵纹,内面光滑。贝壳的外表面,有褐黄色的壳皮覆盖,除去壳皮,则为白色。 消化系统:口位于身体正前端,头盘和腹足之间,是一个简单横裂,周围有肌肉质的口唇。具口腔、嗉囊,胃内具角质胃板。 呼吸系统:本鳃1个,大,呈三角形。 循环系统:心脏具1个心室1个心耳,横列在围心腔中,心室在左,心耳在右。 排泄系统:肾脏1个,呈块状,长方形,位于围心腔附近,鳃的左侧。 生殖系统:雌雄同体,生殖腺又称“两性腺”,夹杂在肝脏中,位于身体左侧后部。成熟时呈淡绿色或淡黄色。从组织切片查看,精巢一般位于两性腺中间部位,卵巢包围在四周,但也有雌雄生殖细胞共处一个滤泡腔中的,或雌雄生殖滤泡混杂分布的。 精卵输出口称“两性孔”,位于身体右侧靠近身体后端。生殖系统除生殖腺外,还有附属腺体如缠卵腺(位于身体右侧后部,1个,为圆形或卵圆形黄色腺体)、交接器官(刺激器和交接突起,开口于身体右侧近前端1/3处的雄性孔)。 发生特点 雌雄同体,两性腺成熟时呈淡绿色或淡黄色,异体受精。性成熟年龄为1龄。 浙江北部沿海泥螺的繁殖季节在3月底到11月底,并有两个明显的产卵高峰期,分别在5-6月和10月。12月初以后,在自然海区中极难找到卵群。 山东青岛沿海滩涂上的泥螺,5-6月性腺成熟,6月底开始繁殖,7月最盛,一直延续到9月。 通常在傍晚或上半夜产卵排精。 在产卵前有交配行为:两个个体相遇,先相互靠拢,在原地慢慢的旋转,然后其中一个个体先伸出刺激器刺激另一个个体的贝壳,另一个也伸出刺激器刺激对方。与此同时,伸出交接器,互相进行交配,交配完毕后,两个个体自然分开。 交配过的1对泥螺,均能产卵。泥螺从交配到产卵,所需时间为4天左右。一般可产卵3-4次,一般每次产卵群1个。完成最后一次产卵后,亲体一般死亡。 [泥螺每年谷雨(4月20日)后始发,立夏(5月5日或6日)为旺季,芒种(6月5日或6日)一到就销声匿迹。] 泥螺的精子为鞭毛型。 卵子圆球形,直径约158微米,包被在胶质膜内(卵室),很多卵室再由三级卵膜包被形成1个球形的卵群。 泥螺产卵时身体后部埋在泥中,身体前部和两性孔露出泥面。先从两性孔中产出1个很薄的胶质袋,然后向袋中排放卵子和胶质填充物,一般一个卵室一个受精卵,均匀地散布在袋的内壁,袋的中心卵子分布一般较少。当排卵完毕后,即产生卵袋的胶质柄,把卵群固着在泥中。整个产卵过程约需1小时。在自然海区,泥螺常将卵产在水沟、水潭或小水洼边(保证退潮时卵群周围有水,不至于因干露而损伤)。密密麻麻的卵群,随潮涨落在水中波动,煞是壮观。 刚产出的卵群,透明状,以胶质柄固着于滩涂上。接近孵化的卵群,颜色发黄。卵群体积从1.6毫升到4.1毫升不等。每个卵群约含有卵子数千粒至万余粒。 受精卵在水温20℃左右时,4天即可完成胚胎发育,温度低发育速度相应减慢。 受精卵在卵室内发育至面盘幼虫后出卵袋浮游(发育至原肠胚期即开始在卵膜内转动,生产上可由此判断胚胎的存活率)。 刚出膜的面盘幼虫壳长为200.7微米,壳宽为150微米,出膜后即进行摄食。浮游期一般为2-8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