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理化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三理化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比较两种政策的特点有什么不同? 8. (2010·江苏卷,23)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下面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 请回答: (1)图①为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海报,指出图①和图②所含信息之间的联系。比较这一时期的工业政策与以后斯大林工业化政策有何不同?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政策。 (2)对图像研究者来说,绘画作品并不简单地只是用于观赏,而是用来“解读”。图③为工业化时期的宣传海报,判断其所含信息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与其他图像史料相比,宣传海报有什么特点?   ⑴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集中领导;   ⑵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   ⑶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2. (2010·北京卷,22)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  )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主题】 苏联模式的失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材料二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请回答: (2)材料二中,“后来苏联的模式”指什么?有人说“是邓小平挽救了社会主义”。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3)原因:苏联改革无法克服僵化的斯大林模式,后来又偏离社会主义,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根据中国国情,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启示:①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②大力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③加强执政党的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④对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等采取正确的对策。(言之有理即可)。 (09年海南卷)28.(12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在我们这里弦绷得太紧了。把它绷得太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不从供求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的内在的错误……。 ——摘编自布哈林《---札记》(1928年9月) 材料二:如果撇开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抽象地来讲,我们当然可以用比较缓慢的速度进行工作。但是问题在于:第一、不能撇开内部和外部环境;第二、如果从我们周围的环境出发,那就不能不承认,正是这个环境促使我们迅速发展我国的工业……我们是在一个技术非常落后的国家内取得了政权……假如我们的工业和技术像德国那样发达,那么高速发展工业的问题在我们这里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迫切了……——摘自斯大林《论国家工业化和联共(布)党内的右倾》(1928年11月)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斯大林强调告诉发展工业的原因并说明斯大林与布哈林在工业化问题上侧重点的不同。(6分) 材料三: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摘自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史经验。 (2)从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实际出发,调整和处理好农、轻、重关系,统筹兼顾,不断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之路。 20世纪20年代末,斯大林和另一位苏联领导人布哈林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下面是双方争论的焦点: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布哈林与斯大林的观点哪个更有利于苏联社会主义长久的发展?为什么? (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了斯大林模式,其特征是什么?斯大林认为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 (3)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前进动力问题对中国是否有影响?举例说明。 (1)布哈林。因为布哈林的分析反应了当时苏联社会生产力低的现实,其主张对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社会的稳步、协调发展是有利的。 (2)在所有制形式上单一,即公有制; 在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行政管理; 在产品的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的按劳分配。 其理由是个体农业不利于粮食生产;帝国主义的战争威胁。 (3)有,如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就是以“阶级斗争为纲”为主。 答案:D ①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斯大林模式的框架,只是修补性的改革; ②执政后期趋于保守; ③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 三.莫斯科落日——戈尔巴乔夫改(1985-1991) 背景: 内容: 政治: 经济: 民族关系: 对华关系:

文档评论(0)

skvdnd5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