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开题报告论文报告设计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
3.失范的社会学解释 社会学把重点放在导致越轨行为产生的社会环境上。社会学的解释主要有两类研究取向:一种是“结构模式”,主要从社会结构和文化的角度去探讨;另一种是“过程模式”,主要从越轨的过程进行分析。 “差异交往说” ,也称“文化传递理论”。美国犯罪学家萨塞兰德提出基本假设:所有的人都要经历社会化过程,但他们如何社会化取决于他们与谁交往。一个孩子通过与越轨群体的交往学到了对越轨行为的理解、态度和技能。与越轨群体的交往越密切,这个孩子学到的犯罪手段就会越高明,犯罪的动机越高,犯罪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控制缺乏说”。这一理论是由沃尔特·雷克里斯提出的。他认为,群体的成员资格和社会生活环境决定个人的行为,但他特别强调社会环境的社会控制对个人的效用,认为越轨和犯罪是由于社会内外部的控制削弱和受到破坏引起的。 “失范说” “失范” 一词,源于希腊文,在16世纪的神学中是指不守法,尤其是亵渎神。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用它来说明“与道德规范不一致的社会现象”。在他看来,道德规范是维持人与人以及社会团结的基础。由于社会剧变,尤其是法国处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时期,控制个人行为的道德规范越来越松弛,个人之间的道德制约丧失了,这就是失范现象。他在其名著《自杀论》中,以自杀为例说明了导致失范行为的原因。 “手段一目标说” 是由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提出。认为社会手段和目标不统一造成了越轨的发生。社会在文化上为每一个人都规定了合法的正确目标,但社会并没有在结构上为每一个人提供合法的手段去实现这些目标,这样就会使人产生挫折和紧张,在没有合法的手段时就会用非法的手段来实现这些目标,从而出现越轨行为。但是,默顿并不认为,在这种情形下越轨是唯一的选择。 他提出,在个人面对上述矛盾时,有五种可能的适应方式: (1)改革者 (2)墨守成规者 (3)逃跑主义者 (4)造反者 (5)顺从者 “亚文化群理论” 该理论以美国社会学家科恩为代表。他提出,犯罪者亚文化群所具有和维护的价值观及行为倾向,与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及行为倾向相抵触、相背离,这是犯罪的真正根源,而亚文化的产生是社会化过程不完善、不适当引起的,并且通常是在社会下层阶级居住区形成的。这种观点从文化角度分析失范行为,体现了社会学的洞察力。但是,这种理论的适应面较窄,它难以解释“白领犯罪”、高科技犯罪,以及犯罪率的起伏、差异等。 过程模式主要是以“标签论”为代表。标签论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社会学家霍华德·贝克为代表。其要点为:第一,失范是一种政治现象,权力常常是决定谁去贴“失范者”这个标签,以及谁被贴这个标签的关键因素; 第二,必须改造的是社会关系,而不是失范者; 第三,认为失范与控制失范是同一社会现象的两个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因此这种理论特别强调了犯罪的过程,分解了从“初级越轨者”到“次级越轨者”的变化过程。 (二)学校失范行为的类型 无论是学生的失范行为或教师的失范行为,均可以被分解为“理性行为”和“非理性行为”两大类。 韦伯所提出了一切社会行为都可以区分为四种“理想类型”:目的取向的理性行为、价值取向的理性行为、情感行为、传统行为。 二、学生失范行为的诸表现 学生的失范行为表可分为越轨行为和违法行为两类。 学生的越轨行为是指违背教育习俗、教育规章的行为,即违规、违纪行为。具体而言,大致包括不诚实行为、逃学行为、欺骗行为、不守纪行为等。 学生的违法行为是指违背教育法律以及国家其他法律、法规的行为,即普通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除刑典规定的各类犯罪行为外,其余触犯法律的行为都属于普通违法行为。犯罪是违法的一种表现,故而违法不等于犯罪,而犯罪必违法。最常见的违法行为是小偷小摸、打架、流氓行为、赌博、违反交通规则等。 普通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最主要的区别是,前者的社会危害性还不足以用刑罚来惩罚。普通违法行为与越轨行为的区别是,前者的危害性显然比后者严重,因而遭到的惩罚执行力度也截然不同。 (一)校园暴力触日惊心,欺侮现象日渐增多 校园暴力或称校内暴力,日本法学家解释为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教师的暴力事件(殴打教师); 二是以集团或集团的威力为背景而发生的学生之间的暴力事件(如学生之间打架、欺辱弱小同学); 三是毁坏学校设备等事件。 3月23日,福建南平辞职医生郑民生捅死小学生8人并捅伤5人。经最高人民法院复核之后,4月28日上午,郑民生就被从快执行死刑。 4月12日,广西北海市合浦县发生一起校园凶案。一个精神病人在西场镇西镇小学门前约400米处,追砍放学小学生,造成2死5伤。 4月28日,广东雷州雷城第一小学:病退教师陈康炳持刀闯入教学楼,当场砍伤16名师生。 4月29日,无业人员徐玉元持刀闯入泰兴镇(即泰兴市区所在地)中心幼儿园,砍伤幼儿29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