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α粒子散射试验卢瑟福
第一节 原子的核式结构 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在阴极射线的实验中发现电子(一种带负电的粒子)。在封闭的玻璃管内有两个电极(阴极和阳极),抽出管内空气(压强在10-2mmHg 以下),这就是阴极射线管。当两极间加高电压时,从阴极发出一种射线叫阴极射线,它能使对着阴极的玻璃管壁发出荧光。并确定电子的电荷与质量的比值,发现不同物质做成的阴极发出的射线都有相同的e/m值,表明这种带电粒子是一切不同元素的原子的共同组成部分,称它约电子。后来,在X射线使气体电离和光电效应等实验现象中,都从原子中击出了电子,表明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是比原子更小的微粒,电子的发现打破了原子不可分的信念。 汤姆孙 约瑟夫。约翰。汤姆孙1856年12月18日生于英国曼彻斯特。1884年,汤姆孙在瑞利的推荐下,担任了卡文迪许实验室物理学教授。1897年汤姆孙在研究稀薄气体放电的实验中,证明了电子的存在,轰动了整个物理学界。1940年8月30日,汤姆孙逝世于剑桥。他的骨灰被安葬在西敏寺的中央,与牛顿,达尔文、开尔文等伟大科学家的骨灰安放在一起。 1909至1911年,卢瑟福和同事们做了一个著名的a 粒子散射实验,这个实验的现象却无法用汤姆孙原子模型来正确解释。 二、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卢瑟福 这四种器材各起什么作用? 放射性元素钋:放在带小孔的铅盒中,放射出a 粒子。 金箔:很薄,约l微米左右,作靶子。 荧光屏:a 粒子穿过金箔后,打到荧光屏上可见闪光。 显微镜:观察闪光,能够围绕金箔在水平面内转动。 (整个装置放在一个抽成真空的容器里) 3、原子的核式结构(行星式)学说 解释α粒子散射现象: 如何用核式结构解释 粒子散射实验结果? 离核较远 结果1:离核较远,受到的库仑力很小,运动方向改变很小,a 粒子仍沿原来方向前进。 离核较近 结果2:离核较近,受到的库仑力较大,运动方向有所改变,a 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 离核十分近 结果3:离核十分近,受到的库仑力很大,运动方向改变强烈,a 粒子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被弹回。 各种的a 粒子,穿过原子时,由于原子核很小,a 粒子接近它的机会很小,所以,绝大多数a 粒子仍按直线方向前进,只有极少数发生大角度的偏转。 卢瑟福通过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很好地解释了a 粒子散射现象,否定了汤姆生原子模型不符合实际的部分,标志着人们在认识微观世界的历程中前进了一大步。 三、两种原子模型的比较: 1、无核与有核 2、实心与空旷 3、电子不转动与转动 第二节 天然放射现象 一、天然放射现象 原子核自发地放出射线的现象叫做天然放射现象,物质自发地放出射线的性质叫做放射性。 四、探测射线的仪器 3、其他探测器 半导体探测器等 第三节 原子核的人工转变 2、核力(见基础教材)p.39 (1)是一种强相互作用力; (2)任何核子之间都可以产生核力,与核子是否带电无关; (3)核力是短程力,只发生在相邻的核子之间。 3、同位素 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人工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 人工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 人工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 夸克的发现(网上下载) 19世纪接近尾声的时候,玛丽·居里打开了原子的大门,证明原子不是物质的最小粒子。很快科学家就发现了两种亚原子粒子:电子和质子。1932年,詹姆斯·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这次科学家们又认为发现了最小粒子。 20世纪30年代中期发明了粒子加速器,科学家们能够把中子打碎成质子,把质子打碎成为更重的 核子,观察碰撞到底能产生什么。20世纪50年代,唐纳德·格拉泽(Donald Glaser)发明了“气泡室”,将亚原子粒子加速到接近光速,然后抛出这个充满氢气的低压气泡室。这些粒子碰撞到质子(氢原子核)后,质子分裂为一群陌 生的新粒子。这些粒子从碰撞点扩散时,都会留下一个极其微小的气泡,暴露了它们的踪迹。科学家无法看到粒子本身,却可以看到这些气泡的踪迹。 气泡室图像上这些细小的轨迹(每条轨迹表明一个此前未知的粒子的短暂存在)多种多样,数量众多,让科学家既惊奇又惑。他们甚至无法猜测这些亚原子粒子究竟是什么。 默里·盖尔曼1929年出生于曼哈顿,是个名副其实的神童。3岁时,他就能心算大数字的乘 法;7岁拼单词比赛赢了12岁的孩子;8岁时的智力抵得上大部分大学生。可是,在学校里他感到无聊,坐立不安,还患有急性写作障碍。虽然完成论文和研究项目报告对他而言很简单,他却很少能完成。 尽管如此,他还是顺利地从耶鲁大学本科毕业,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芝加哥大学(为费米)工作, 在普林斯顿大学(为奥本海默)工作。24岁时,他决定集中精力研究气泡室图像里的奇怪粒子。通过气泡室图像,科学家
文档评论(0)